-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概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宋代陈言撰于1174年。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方论结合颇切实用。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胃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肠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正水
2.十种水病。正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
肝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月石
概述:月石为中药名,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的硼砂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成,凉。目赤肿痛,制成眼药点眼。2.治热痰咳嗽,百日咳,噎膈,癫痫,尿闭。3.外用治霉菌性阴道炎,皮肤汗癍,脂溢性皮炎。硼砂有抗惊厥作用,对动物实验性氟中毒,可使尿氟总排出量增加,骨氟含量降低。
-
仓公当归酒
概述:仓公当归酒为方剂名,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方,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记载的仓公当归汤的别名。别名:仓公当归酒组成:当归、防风各十八铢,独活一两半,麻黄三十铢,附子一枚,细辛半两。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功能主治:主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成痉者。
-
三因方
《三因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简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自缢死
概述:自缢死为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杂疗方》。《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以绳物系颈自悬挂致死,呼为自缢。若觉早虽已死,徐徐捧下,其阴阳经络虽暴壅闭,而脏腑真气,故有未尽,所以犹可救疗,故有得活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绝治法》:“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
血呕
定义:血呕为病证名。如蓄血喜忘如狂,身热屎黑者,瘀已甚也。但小腹满,小便不利者轻也。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暑毒失血
概述:暑毒失血(bloodlossduetosummerheatpoisoning)为病证名。《金匮翼·诸血统论》:“暑毒失血者,脉大气喘,多汗烦渴,盖心主血,而暑气喜归心也。”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枇杷叶散,或《备急千金要方》治酒客瘟疫中热毒干呕吐血方(蒲黄、犀角、瓜蒌根、甘草各二两,桑寄生、葛根各三两)。或肝阳亢越引血上出;
-
泄泻·痰积证
概述:泄泻·痰积证(diarrheawithsyndromeofphlegmaccumulation)为病证名。又称痰积泄泻(《症因脉治》)、痰泻(《医学入门》卷五)、痰泄。泄泻·痰积证的治疗:泄泻·痰积证治宜化痰祛湿,用二陈汤、节斋化痰丸、海青丸、青州白丸子等方。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
久泻·阴虚证
定义:久泻·阴虚证(chronicdiarrheawithyindeficiencysyndrome)又称阴虚久泻,是指阴虚不足,以发热烦渴,至夜加重,泻下无度,夜热盗汗,舌红嫩,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
寒呕
寒呕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寒气呕吐:寒气呕吐指呕吐因胃气素寒,复感寒邪所致者。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大黄芪汤
处方:黄芪、桂心、巴戟天、石斛(酒浸)、泽泻、茯苓、炮姜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二两,炮天雄、芍药、炮附子、半夏(汤洗七次)、细辛、白术、黄芩、天花粉各一两。功能主治:治内虚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牵引背及肩,不可转动。
-
硫半丸
概述:硫半丸为方名,出自《良朋汇集》卷二,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之半硫丸。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硫半丸功在温肾逐寒,通阳开秘,泄浊祛痰,止泻,润大肠;各家论述:1.《温病条辨》: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
-
足厥阴心痛
足厥阴心痛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的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参见心痛条。
-
石楠散
组成:石楠叶一两一分,炮天雄、山药、炒桃仁(去皮尖)、芍药、菊花、炙甘草各一两,升麻、葳蕤各一两半,黄芪、朱砂各三分,煅石膏二两,山茱萸一两三分。功能主治:主治肉实极,肌痹,淫淫如鼠走,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或不仁,四肢急痛,或复缓弱,唇口坏,皮肤变色。
-
陈言
字无择,浙江青田人。辨因之初,无逾脉息”,后撰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系于《金匮要略》三因论基础上之发展,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陈言字西溪,建阳(今属福建),尝著《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文字与明代徐凤之《针灸大全》雷同,但附有各种穴位图及病证图一百三十七幅。
-
五淋
五淋为五种淋症。有四种说法:①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七。②冷淋、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淋》。④气淋、热淋、劳淋、石淋、小便不通。见《医学纲目·肝胆部》。
-
胃心痛
概述:胃心痛(trueheartpainwithcoldlimbscausedbystomachdisease)为病证名。宜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杂病源流犀烛》治脾心痛用诃子散、复元通气散等方。《张氏医通·诸痛门》:“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
外因
2.病因分类名。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的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
-
眩运
眩运为病证名。其状头眩目闭,身转而聋,如立舟车之上。”眩晕又称头晕、眩运、头旋眼花。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心中寒
心中寒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治心中寒者,审其微甚,甚者以姜附汤为主,微者以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或附子五积散。
-
心积
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也可用大七气汤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见《证治准绳·杂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
泻
《奇效良方·泄泻门》:“泻者,一时去水如注泄。”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呕吐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满溢:泻指满溢。《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伤其冲脉,血泻不复。”
-
夜啼四证
夜啼四证指小儿夜啼四种不同的症候。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寒、热、重舌口疮、客忤;②《片玉心书》指惊啼、热烦啼、腹痛啼、神不安啼;③《幼科金针》指热夜啼、寒疝夜啼、触邪夜啼、心烦夜啼;④《幼幼集成》指脏寒啼、心热啼、神不安啼、拗哭。
-
小肠气痛
小肠气痛为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六,即狐疝。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小肠气
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又名疝、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
-
先便后血
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
-
莺翁
莺翁病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悬痈在上腭,俗谓之莺翁,又谓之鹅聚。”参悬痈条。
-
喜膈
喜膈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参五膈条。
-
飧泄
注解:飧泄(飧音sūn孙)为病证名。又名飧泻、水谷痢。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
阳明经脚气
概述:阳明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状: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髌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皆痛。辨证论治: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治宜微利之,用大黄左经汤等方。
-
心躁夜啼
心躁夜啼为病证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热夜啼。见《证治准绳·幼科》。又称心躁夜啼。多因胎热、惊热、风热等内犯于心所致。其症面红身热,小便赤涩,入夜即烦躁不安,仰目啼哭而多泪,见灯火则烦啼更甚。治宜清热宁心。用导赤散加黄连。
-
重舌口疮夜啼
重舌口疮夜啼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小儿因患重舌、口疮而致夜啼。治重舌、口疮则夜啼自愈。
-
中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直肠泄
注解:直肠泄为病证名。《医宗必读·泄泻》:“直肠泄,食方入口而即下。”又称直肠、直腹泄。《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参、白术,以伏龙肝汤煎服,或大断丸。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
直肠泻
直肠泻为病证名。《医宗必读·泄泻》:“直肠泄,食方入口而即下。”又称直肠泄、直肠、直腹泄。《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参、白术,以伏龙肝汤煎服,或大断丸。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
折伤吐血
折伤吐血病证名。因折伤所致的吐血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闪肭,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脘,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芎汤。
-
折伤衄
折伤衄病名。系指由外伤引起鼻衄的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或堕车马,打扑伤损,致因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宜以细棉蘸药塞入鼻内止血。参见鼻衄条。
-
燥火眩晕
概述:燥火眩晕为病证名。用柴胡清肝饮、清肺汤、竹叶石膏汤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头旋眼花
头旋眼花为病证名。晕者,头旋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眩运、头旋眼花。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头目不清利
宜川芎丸、防风散、川芎散、沃雪汤、清神养荣汤。”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痰积泄泻
概述:痰积泄泻为病证名。又称痰积泄泻(《症因脉治》)、痰泻(《医学入门》卷五)、痰泄。痰积泄泻的治疗:痰积泄泻治宜化痰祛湿,用二陈汤、节斋化痰丸、海青丸、青州白丸子等方。脾虚者,可用六君子汤。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
太阳厥
太阳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思膈
思膈病名。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参见五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