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雌性
雌性指多数生物雌者所表现的共同性质。对微生物和对细胞水平的接合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接合时,细胞是很少运动的,细胞大的,以及具有接受核或DNA(细菌结合时)性质的这一方都可被称为雌性。因此雌性并不是单指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也可作为能发生受精或发生接合的细胞性质来理解。
-
相对雌雄性
相对雌雄性relativesexuality生物的雌雄性质并不是绝对的。在下等生物存在的相对的雌雄性,显示从无性状态到性分化的萌芽过程,另外在高等动物,原来在胚胎学上也已知道其性别的两种可能性,这是基于性分化时雌性因素和雄性因素的相对发达程度来决定的。性决定的遗传因子也不是单一的,也显有量的相对性。
-
交配
英文翻译amphimixis、copulate、copulation、mating中文解释交配是指的是生物的生殖细胞进行交换,导致受精和繁殖的活动。4.正交与反交: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的父方和母方恰好是反交种的母方和夫方。回交的目的是使亲本的优良特性在杂种后代中慢慢加强,而把非 回亲本的某一优点转移到杂种。
-
超雌性
在染色体相对多于正常的雌性果蝇个体时,其雌性性状比正常雌性表现得更强,这种个体称为超雌性。但是,超雌性个体发育迟缓,生活力弱,也不具生殖力。与超雌性相反,常染色体相对多于正常雄性,并且其雄性性状也比正常雄性表现要强的个体,称为超雄性。
-
性决定物质
但接受性染色体或性基因的个体在其作用下究竟向哪一方性别分化,据信还是有某种能导致雌雄性别最后得以实现的物质存在。此外,J.R.Rapar在藻菌植物中曾使用雌雄同株的种与雌雄异株的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生殖器官形成与性别决定有几个阶段,并提出有与各个阶段性发育有关的物质存在。在软体动物及甲壳类中也有所报道。
-
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sexdifferentiation指个体发生中表现雌雄特征的过程。在原始生殖细胞向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分化、生殖腺的发生、附属生殖器官的形成、二次性征的出现等情况下,无论那一方面,最初皆具既可向雌性又可向雄性的分化能力(性双能性)系统,以后再逐渐向某一性别方向发展。
-
兼性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是指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如雄性个体的细胞含有一个瘦小的Y染色体和一个大的X染色体,由于X和Y染色体上很少有共同的基因,对于雄性来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只有一个拷贝。
-
性别控制
性别控制有各种方法。(2)对雌性异质接合的性染色体结构的动物,用温度处理等方法,使卵在形成时出现减数分裂异常,调节性染色体向极体的移动,可以控制性比(例如蓑虫的实验)。(6)低等无脊椎动物如Bonellia属螠虫,由于性分化方向受发生中的环境条件影响,所以,通过实验可控制性比。
-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每一个体的平均产卵(子)数,称为出生率。有时把构成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出生数作为粗出生率(crudebirthrate),把繁殖中的雌性等种群的每一个体的出生率作为特定出生率(spe-cificbirthrate)而加以区别。瞬时出生率用数学处理是方便的,所以常用于种群动态的统计。
-
性的双向性
性的双向性sexualbipotentiality认为雌雄异体动物,无论生殖细胞还是个体,最初都具有既可向雄性又可向雌性发生的能力,这样的性质称为性的双向性。同时在成体也有性转变时其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向相反的性细胞分化的例子。
-
绒藜属
中文名绒藜属拼音名ronglishu拉丁名Londesia中国植物志25(2):111描述LondesiaFisch.etMey.绒藜属,藜科,只有1种,分布于苏联、蒙古,我国产于新疆。一年生草本;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花两性或兼具雌性,腋生,数朵簇生成球状,无小苞片;子房卵形;种子在两性花中直立,在雌性花中横生;属下物种绒藜
-
巴氏小体
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
-
象征
象征symbol亦称符号、记号。一般把对某一事物起代理作用的、即使该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也进行有关的信息传递的称为符号(sign)。这种区分不一定明确,例如在昆虫方面,某种雌性发出的气味就称雌性的信号。虽然动物的信息传递多半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但蜜蜂的舞蹈言语和人的言语则是象征性很强的东西。
-
雌
在雌雄异体的生物种类中,能产卵的个体,或低等种类能形成大配子的个体称为雌。但在性别没有完全固定的时候,雌性似乎具有多数个体的意思。通常用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维纳斯(Venus)的符号“♀”表示雌性。在人的家系谱图中常用“○”表示女性。
-
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toxicity)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质损害正常生殖系统或正常生殖器官功能的能力。生殖毒性指外来物质对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包括排卵、生精,从生殖细胞分化到整个细胞发育,也包括对胚胎细胞发育所致的损害,引起生化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影响繁殖能力,甚至累及后代。
-
海狗
海狗是鳍足目海狗科中比较著名的1种。多见于太平洋北部的寒带海域,沿北美西海岸和亚洲东海岸的岛屿分布。雄海狗为争夺居处和雌性常相互激烈咬斗,战败者被逐到远离交配群的居处以外。妊娠期长达11个月。捕食鳕鱼和鲑鱼,也吃海蟹、贝类。听觉和嗅觉灵敏。海狗的阴茎和睾丸,俗称海狗肾、腽肭脐,入中药,有补肾等作用。
-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的基本操作是按体外重组DNA的常规方法,先将待转移的外源基因克隆在一个合适的表达载体上,将这个重组DNA分子在体外注入动物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然后将这个带有外源基因的受精卵植入雌性个体的子宫,使其完成胚胎发育。其中4头雌绵羊都产下杂合体羊羔,经过交配,下一代就得到了纯合的转基因绵羊。
-
信息素
信息素pheromone是在动物组织内产生、并分泌释放到体外能引起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有行为或发育分化的活性物质之总称。信息素一般是结构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极微量即可表现其特有的生理活性。凡借化学接触感受而发挥作用的(化学接触感受位于雌性姬蠊(Blattella)的触角表面,是雄性识别雌性的信息),称为接触信息素。
-
雌雄异形
雌雄异体的动物,其外部所表现的性状随性别而异,称为雌雄异形。另外,Bonellia属螠蚊雄性寄生在雌性个体(雄性1毫米,雌性70毫米),看来好像是另一种动物。在人类中,男女的差异虽不甚显著,但身体的大小、身形 廓、各部分的比例、皮下脂肪量、体毛等仍显有差别。
-
子宫钟
子宫钟(uterinebell)为棘头虫类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棘头虫类雌性的两个卵巢原基发育后,成为多数生殖细胞块如游离卵巢(floatingova)、卵巢球和placentula游离于体腔中,它们产生的生殖细胞,与经过交尾由阴道进入体腔内的精子受精,从子宫钟前端(上端)的开口(子宫口)进入,经阴道向外界产出。
-
性
性sex指同种生物中的雌性与雄性的区别。此外如大肠杆菌等细菌以至寄生其中的噬菌体在混合培养时也能产生与原有系统大不相同的新系统,此种随个体增殖而发生亲株遗传性状新组合的现象也具有有性生殖的基本特征。在易受环境支配的生物中,不适宜的温度条件以及整个的营养缺乏可引发有性反应。
-
精子获能
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的停留,可引起精子发生生理生化改变,从而获得受精能力,称为精子获能。精浆中的去能因子,能使精液中精子的受精能力受到抑制,称为精子去能(depacitation)。许多哺乳类动物,如兔、大鼠、小鼠、金黄地鼠、牛、羊、马、猪、猴及人等的精子均需经过获能才能受精。Zn2对精子的获能有抑制作用。
-
二恶英
“二恶英”属于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它的毒性以LD50表示,专业术语叫“半数致死量”。1995年,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它有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和抑制免疫功能。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确定为一级致癌物。由于“二恶英”非常稳定,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进入人体后很难排出,在人体内蓄积,只会越来越多。
-
野冬菊
《*辞典》:野冬菊: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YěDōnɡJ 来源:为菊种植物野冬菊的花。秋季采花,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茎直立,圆柱形,密被白色短租毛。茎生叶互生,倒披针形,向上渐狭,先端尖,基部抱茎。头状花序3~花期秋季。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性味:苦,凉。治牙痛,喉痛,眼痛,口腔炎。
-
大孢子
孢子有大小两型其大形者称为大孢子。产生于大孢子囊中。在蕨类,大孢子萌发后成退化的雌性原叶体。另外,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的胚囊细胞,产生与蕨类的雌性原叶体相同的胚囊故也称大孢子。
-
丛德克-阿西海姆氏试验
丛德克(B.Zondek)和阿西海姆(S.Asch-beim1927)发现,在妊娠2-3个月的妊妇尿中,存在多量促性腺激素,根据这一事实所设计的妊娠试验法称为丛德克-阿西海姆氏试验。方法是将尿注射于未成熟的雌性小白鼠体内,每日2次,第4天杀死检查其卵巢,如果看到排卵后出现的卵泡腔出血及黄体时则为阳性。
-
鬃毛
鬃毛(mane)哺乳类中有象狮、马那样在颈部的背侧生有比其它部分不同的较长的毛。鬃毛与人的毛发相比,长期不脱。有接受生殖腺激素尤其是雄性激素的支配而成为第二性征的,也有不是这样的。狮属于前者而马属于后者(因而从雌雄看不出差别)。雄狮的鬃毛3岁就很明显,相反,在雌性则不伸长。
-
重寄生现象
重寄生现象系指寄生物再寄生于寄生物的现象。亦称高次寄生。昆虫类之捕食寄生所致的重寄生中,大多只有最高次的寄生物能继续生存。众所周知,介壳虫总科的某些种,其雌体为介壳虫之初次寄生物,而雄体为寄生于同种之雌性上的二重寄生物。
-
毕德氏器
毕德氏器是雄蟾蜍在睾丸与脂肪体之间具有的黄色乃至淡红色的小器宫。可以认为是萎缩的卵巢。雌性大蟾蜍(Bufovulgaris)也有此器官,两栖类的生殖腺原基并不完全分化成生殖腺,在蟾蜍中前端形成脂肪体,在雌雄性中部都有卵细胞发育,在雄性形成毕德氏器,其后端分化成真正的生殖腺,雌雄各自形成卵巢和睾丸。
-
雄
雄male是在雌雄异体的生物中,为具有精巢的动物个体;在植物(或分化程度低的动物)中则为可产生小配子的个体。但有时也指具有雄性特征较多的个体。对雌性个体,通常是用罗马神话中的军神马尔斯(Mars)的符号♂来表示。但是在人的家系图上,男的则用□来表示。
-
性信息素
性信息素sexpheromone是指进行两性生活的动物,为互相识别而释放出的物质,通过此种物质可使雌、雄接近,并导致交尾。它们是含有12—16个碳原子的直链醇或其乙酸醋,分子中大多都含一、二个双键。最近已知有许多例子证明配偶行为是与复数的信息素有关。性信息素及其类似化合物已被研究用于防治虫害上。
-
网状层
小白鼠肾上腺皮质的网状层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不同,因为它能显示某种特异的变化,所以特称为X层。雄性的X层到发情期即行消失,而在雌性则继续发育,并可达皮质的一半。有睾丸存在或注射雄性激素时,都能促使雌雄的网状层消失,但如将睾丸以及脑垂体切除时,则此层便不再发育。
-
魏顿氏效应
魏顿氏效应是向由于群体饲养而延迟发情的雌小白鼠群中放进雄性时,便能恢复其有规律的发情现象,这是由W.K.Whitfen(1956)所发现的。推测这是由于在雄性尿中存在有信息素(pheromone),促进雌性的促性腺激素分泌所致。
-
原核融合
精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质后,包装紧密的染色质开始解旋。雄性原核向卵细胞的雌性原核移动,这种迁移是由精细胞的中心粒产生的微管指导的,精细胞的中心粒是随细胞核一同进入卵细胞的。当两个原核相互接触时,通常会发生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核,此即原核融合。
-
海象
海象是鳍足目海象科的唯一种。40厘米的上犬齿,突出口外形成獠牙,与象牙相似而得名。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沿岸。雌性体长约300厘米,体重仅及雄者之半;皮肤粗而厚、皮下脂肪厚达10~四肢宽大,肥厚,呈鳍状,借鳍状肢支撑可在陆地上移动;海象的合群本能较强,当受到猎捕小艇攻击时,可以联合防御甚至使小艇覆没。
-
鳍足目
鳍足目是哺乳纲的1目,又称鳍足类。牙齿与陆栖食肉兽相似,但犬齿、裂齿等分化不明显;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一般多在水中活动,但也常在海滩上休息、睡眠。在陆地上的行动笨拙而缓慢,全靠振动身体作蠕动状前身体大小不一,从体长1米左右的海豹到3米长的海象、海狮不等,最大的是象海豹,雄体长达6米。
-
树袋熊
树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有袋哺乳类。它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鼻子扁平,无尾,身披一层浓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长约80厘米,体重可达15千克左右。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
-
考拉
树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有袋哺乳类。它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鼻子扁平,无尾,身披一层浓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长约80厘米,体重可达15千克左右。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
-
菌毛
无菌毛的细菌则易被粘膜细胞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尿液冲洗而被排除,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随之丧失。性菌毛由质粒携带的一种致育因子(ferilityfactor)的基因编码,故性菌毛又称f菌毛。性菌毛能在细菌之间传递dna,细菌的毒性及耐药性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这是某些肠道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
-
叉角羚角
叉角羚角是介于洞角与鹿角之间的一种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状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后脱换,骨心不脱落。这种角型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仅有短小的角心而无角鞘。
-
画笔菊属
中文名画笔菊属拼音名huabijushu拉丁名Ajaniopsis中国植物志76(1):127描述AjaniopsisShih画笔菊属,菊科,仅1种画笔菊A.penicilliformisShih产我国西藏。叶互生,二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异性,在茎或枝端排成伞房花序,缘花雌性,盘花两性,均结实,花冠顶端有稠密的硬毛;总苞片2层;属下物种画笔菊
-
紫菀木属
中文名紫菀木属拼音名ziwanmushu拉丁名Asterothamnus中国植物志74:258描述AsterothamnusNovopokr.紫菀木属,菊科,7种,分布于亚洲,我国约有5种,产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总苞片2-4列,近等长,草质,边缘带干膜质;缘花雌性,舌状,1列,结实;冠毛糙毛状,与花冠近等长。
-
雏菊属
中文名雏菊属拼音名chujushu拉丁名Bellis中国植物志74:92描述BellisL.雏菊属,菊科,15种,分布于欧洲,我国栽培有雏菊B.perennisL.1种,供观赏。矮小草本;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茎之顶,异性,放射状;总苞半球形或阔钟形,总苞片2列;缘花1列,雌性,舌状,舌片开展,全缘或具2-3齿;冠毛刺毛状或鳞片状,或无冠毛。
-
艾纳香属
中文名艾纳香属拼音名ainaxiangshu拉丁名Blumea中国植物志75:7描述BlumeaDC.艾纳香属,菊科,5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我国有30种,产东南至西南部,其中艾纳香B.balsamifera(L.头状花序小,异性,盘状,排成疏散的圆锥花序或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黄色或紫色;总苞卵状或钟状,总苞片多列;
-
短舌菊属
中文名短舌菊属拼音名duanshejushu拉丁名Brachanthemum中国植物志76(1):26描述BrachanthemumDC.短舌菊属,菊科,自广义的菊属Chrysanthemum中分出,7种,产中亚,我国有5种,产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头状花序放射状,有梗,排成伞房花序,舌状花雌性,舌片近圆形;总苞片4-5层;瘦果三棱形,顶端无冠状冠毛。
-
短星菊属
中文名短星菊属拼音名duanxingjushu拉丁名Brachyactis中国植物志74:284描述BrachyactisLedeb.短星菊属,菊科,5种,分布于亚洲北部和美洲北部,我国有短星菊B.ciliataLedeb.等4种,产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盘花两性,结实,管状,花冠顶端相等的5齿裂;属下物种短星菊、西疆短星菊、腺毛短星菊、香短星菊
-
牛眼菊属
中文名牛眼菊属拼音名niuyanjushu拉丁名Buphthalmum中国植物志75:316描述BuphthalmumL.牛眼菊属,菊科,6种,分布于欧洲和澳大利亚,我国1种,栽培或逸为野生。多年生草本;头状花序大,单生于枝顶,异性,放射状;缘花1-2列,雌性,舌状,舌片开展,顶端具2-4齿;总苞半球形,总苞片数列,外列的草质;属下物种牛眼菊
-
翠菊属
中文名翠菊属拼音名cuijushu拉丁名Callistephus中国植物志74:109描述CallistephusCass.翠菊属,菊科,只有翠菊C.chinensisNees1种,产亚洲东部,我国东北部有分布,各地常见栽培,供观赏用。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叶互生,有粗齿;头状花序大,放射状,单生于枝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多列,外列大,叶状;属下物种翠菊
-
刺冠菊属
中文名刺冠菊属拼音名ciguanjushu拉丁名Calotis中国植物志74:92描述CalotisR.Br.刺冠菊属,菊科,20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我国有刺冠菊C.anamitica(Kuntze)Merr.1种,产海南滨海沙滩上。多年生、稀一年生草本;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列,近相等;冠毛2至多枚,短,刺毛状,常在果成熟时变成硬而广展的芒刺。
-
垂头菊属
中文名垂头菊属拼音名chuitoujushu拉丁名Cremanthodium中国植物志77(2):115描述CremanthodiumBenth.垂头菊属,菊科,55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和我国,我国约40余种,产西南部至西北部。头状花序放射状,异性,单生于一叶或具1-2叶或有苞片的花茎上,常弯垂,黄色或淡粉红色;缘花舌状,雌性,1列,舌片大,2-4齿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