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脑膜外脓肿
概述硬脑膜外脓肿(extraduralabscess)是硬脑膜与颞骨之间或乙状窦与乙状窦骨板之间感染化脓,后者又称乙状窦周围脓肿。脓肿增大,出现低热,患侧头痛,局部可有叩痛,X线乳突摄片乳突有骨质破坏。治疗在乳突根治术中发现鼓窦天盖或乙状窦骨板骨质破坏、脓液溢出,应除去骨板至暴露正常脑膜,以利引流。
-
颅内并发症-硬脑膜外脓肿
治疗原则:1、治疗原发感染源。如果原发感染灶症状加重,且有全身感染症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做头颅CT扫描,一般可确诊。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2次/天。2、本病是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颅内并发症,感染途径由鼓室盖或乙状窦骨板侵入,亦可因鼻窦炎而并发,在颅骨骨板和硬脑膜之间形成脓肿。
-
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鼻源性颅内并发症较耳源性者少见,鼻及鼻窦外伤、异物和手术所引起的感染较单纯发生于炎症之后者又为多见。症状体征:1、硬脑膜外脓肿常继发于急性额窦炎和额骨骨髓炎。5、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本病以鼻疖引起者多见,蝶窦炎和鼻源性眶内并发症亦可引起本病。诊断检查:CT扫描或MRI检查。
-
硬脑膜外脓肿切除术
手术名称:硬脑膜外脓肿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颅脑炎性疾病手术ICD编码:01.2409概述:硬脑膜外脓肿常发生于颅骨骨髓炎之后,亦可来自邻近的感染灶、血源性感染与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直接感染等。体位可选用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而总的原则是体位应以做到便于充分显露病变为原则。一般选用“S”形切口或瓣形切口。
-
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的全部或部分的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急性传染病。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致使鼓室空气被吸收而得不到补充,鼓室出现负压,引起鼓室粘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造成鼓室积液而产生一些临床症状,如耳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经耳部检查后诊断多无困难。
-
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手术名称: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别名:硬脑膜下脓肿单纯引流术分类:神经外科/颅脑炎性疾病手术ICD编码:01.3103概述:硬脑膜下脓肿在颅内脓肿中较少见,亦称为硬脑膜下积脓。2.手术当日晨禁食。一般多选用仰卧位或侧卧位,怀疑颅后窝者,可选用俯卧位或侧卧位。3.术中冲洗脓肿,放置引流管,切忌用暴力,以免脓肿扩散。
-
硬脑膜下脓肿单纯引流术
手术名称: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别名:硬脑膜下脓肿单纯引流术分类:神经外科/颅脑炎性疾病手术ICD编码:01.3103概述:硬脑膜下脓肿在颅内脓肿中较少见,亦称为硬脑膜下积脓。2.手术当日晨禁食。一般多选用仰卧位或侧卧位,怀疑颅后窝者,可选用俯卧位或侧卧位。3.术中冲洗脓肿,放置引流管,切忌用暴力,以免脓肿扩散。
-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病因学:急性额窦炎、急性额骨骨髓炎、帽状腱膜下脓肿或额部感染性外伤,细菌经额部板障静脉或颞前板障静脉流入上矢状窦内,可引起该窦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因矢状窦接收双侧大脑半球顶叶的浅静脉血流,故感染性血栓可扩散到双侧皮质,形成多发性局灶脑炎或浅层脓肿,并引起脑膜炎、硬脑膜下脓肿等。
-
耳源性硬脑膜外脓肿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颅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中耳脓液向颅内扩展,积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外脓肿。治疗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及早行乳突手术。诊断依据1.本病常无典型症状,多在乳突术中发现鼓室、鼓窦、天盖骨质缺损。根据脓肿大小部位和范围,可有肢体偏瘫、感觉性失语、岩尖综合症,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
-
颅内并发症-耳源性脑膜炎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耳源性脑膜炎是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并发的软脑膜、蛛网膜急性化脓性炎症。疾病病因:中耳感染既可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侵犯软脑膜和蛛网膜,亦可通过所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如化脓性迷路炎、岩锥炎、硬脑膜外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而间接地引起软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