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电
胃电是用细胞外电极紧触于胃肌层表面以记录胃平滑肌的肌电信号。将电极植入肌层内记录胃电,称胃肌电图。用皮肤表面电极与体内胃对应位置的腹壁记录的胃电活动,称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EGG)。位于胃大弯侧上部,贲门和胃底部中央处的纵肌区域。在体起步点频率的慢波向胃窦部传播并决定胃窦的慢波频率。
-
胃肓囊
钵水母类的胃通过隔壁分成中央胃腔和盲囊状的放射腔。(4)斧足类的一种凿船贝(Teredonavallis)的胃,除有1个背盲囊(dorsalcaecum)和一个侧盲囊(lateralcae-cum)外,还从胃的后端向后生出的与胃同样大小的胃盲囊,称为第二胃(secondstomach),从其腹缘伸出的盲道突出于内腔,其背缘向左右分开,向下呈螺旋状卷曲。
-
水谷之海
水谷之海为四海之一,胃的别称。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意指胃居中焦,为太仓,功主受纳、腐熟水谷,产生精微物质营养全身,故胃为水谷之海,其中气血输注的重要穴位,上在气冲,下在足三里。其证候:“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
近全胃切除术
当早期胃癌肿瘤位于窦部或体部远端时,可采取保留胃底部,切除胃远端80%~近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操作及清除范围与全胃切除术同,胃肠道重建的手术方式及操作步骤则同胃次全切除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同全胃切除术。
-
阳土
阳土即胃。胃与脾同属五行之土,胃为六腑属阳,故称胃为阳土。《脾胃论·卷下》:“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五谷之府
五谷之府为人体器官名。指胃。胃主受纳谷食,故称。《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喻胃为水谷汇聚之所。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海论》)。
-
胃寒
胃寒为病证名。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指胃受寒邪侵袭,或饮食生冷,导致胃中阳气虚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呕、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治以暖胃为主。针灸常取:中脘、足三里、胃俞等。
-
饥饿收缩
饥饿收缩是指饥饿胃的收缩幅度增加。曾被称为“饍食的收缩”,它可掠夺掉任何形式的收缩,一般在胃排空时收缩消失。在饥饿出现前的期间,Ⅰ型波行经胃窦约占25%,Ⅱ型波15%,其余60%处于胃安静状态。如此时继续禁食,出现胃活动增强,Ⅱ型波增加,约占50%,在各波之间可能有不完全舒张。
-
胃齿
〔1〕胃齿亦称胃板(stomachalplate)。见于软体动物后鳃类的截尾海兔、黑斑海兔等胃中,是稍硬的粒状体,含有各种消化酶。在胃壁上排列十数个,随着磨碎食物自身也在磨损,而将酶供给消化液。在机能上类似晶杆,但截尾海兔,除此以外,还发现有退化的晶杆囊。
-
胃石
概述:胃石:1.病名;病因病机:因空腹大量进食某种食物,如大量柿子或黑枣后,在胃内滞留并聚结成如石硬块。螃蜞在蜕皮之前,背甲中的钙质被输送到胃中形成胃石。蜕皮结束时,胃石中的钙又重新变成血钙,输送至新分泌的背甲中,使之硬化。很早以前就知道,蝲蛄的胃石称做蟹眼(oculicancri)曾用作治疗眼病等的药物。
-
贲门盲囊
贲门盲囊是海盘车类胃的第一部分,即贲门胃(cardiacstomach)分出的5个多皱褶的薄膜囊,向腕基的部位变宽,在其背壁和体壁内面之间有强靱的肌肉,称贲门胃收缩肌。在摄食时,这个盲囊翻出到口外,包围食物,靠上述肌肉的收缩,将食物收集到胃中。
-
食㑊
概述:食㑊(polyphagiawithemaciation)为古病名。一名食亦。是指以善食而瘦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上:“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㑊也。”《宣明论方》卷一:“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㑊。”食㑊的症状:善食而瘦。食㑊的治疗:治疗食㑊以清胃健脾为主,可用参苓丸等方。
-
食(亻亦)
食(亻亦)病名。多食而形体消瘦之证。《脾胃论》卷上:“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亻亦)也。”《宣明论方》卷一:“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亻亦)。”治宜清胃健脾,用参苓丸等方。
-
黄肠
黄肠即胃。胃在五行属土,配黄色,故得名。《难经·三十五难》:“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
-
产后吞酸
概述:产后吞酸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及治疗:庄复严《妇科百辨》:“妇人产后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积痰滞火所致。宜七气合二陈汤。”亦有产后胃弱,过食肥甘,胃不能腐熟水谷而致嗳腐吞酸、纳呆腹胀等症。宜消食导滞,用异功散。
-
清热安蛔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汪蕴谷方:方名:清热安蛔汤组成:麦冬、丹皮、贝母、黑豆、甘草、银花、黄连、地骨皮、黄泥。主治:邪热在胃,蛔为热迫,不能自容,上逆而出。各家论述:胃热有余而吐蛔,麦冬、贝母以清胃;丹皮、地骨以清热;甘、豆、银花、黄土以解阳明热邪,黄连大苦制蛔,且泻心火,如此则胃和而蛔自安矣。
-
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生理学名词。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张景岳注:“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
平胃丹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人参3钱,白术5钱,薏仁5钱,芡实5钱,砂仁3粒,吴茱萸5分。主治:肾虚吐呕。用法用量:水煎服。方中除人参救胃之外,其余药品俱入肾经;肾火生脾,脾土始能生胃,胃气一转,呕吐始平,此治胃而用治肾之药。
-
气郁脘痛
气郁脘痛为病证名。指气机郁滞所致胃脘痛。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又称肝胃气痛。症见胃脘胀痛,痛常游走,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吐酸等。《医林绳墨》卷四:“痛者手不可按,按之而痛甚者,此则气之实也,实当破气先之;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汤、沉香降气散、金铃子散等。
-
垂管
垂管系水母,特别是水螅水母的下伞面之中央悬垂的棒状构造,其下端有口,口的四角延伸为口唇(orallip)或在垂管下端的外面长有一定数目的口触手(oraltentacle)。自口经垂管内的管状部(相当于食道)而到达位于伞中央的胃腔,然后连接辐管和环管。钵水母之垂管的一部分变为口腕、腕盘等特殊构造。
-
寒积吐
寒积吐病证名。见《医经会解》。指寒邪积滞胃中而致呕吐,伴有面唇苍白,形寒,肢冷等。多因乳幼儿沐浴受凉,风寒由肌表入胃,胃气上逆所致。治宜温中消积,用理中汤加藿香、丁香、蔻仁之类。
-
咽路
咽路(esophagus)为中医解剖名词。出《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指由咽至胃之通道,即食管。《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
集
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例如,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即是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组合而成的“集”,称为“五脏”;同理,“腑”也是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的“集”,称为“六腑”。
-
全阴救胃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玄参5钱,茯苓5钱,桃仁1钱,葛根1钱,人参1钱,麦冬5钱。主治:阳明之痉。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中滋胃中之阴,而不损其胃中之气,玄参去热,葛根去风,茯苓去湿,三邪皆去,而又得人参以生胃,麦冬以生肺,则桃仁不亦可以已乎?
-
麻证口渴
麻证口渴病证名。《麻证新书》:“麻证原是火邪,心火内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发热之时,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与饮,只宜绿豆或芝麻或陈炒米煎汤饮之。”如麻疹初起口渴、热重者,多挟温热,治宜凉透,用银翘散加天花粉。如疹出始烦渴者,为胃热,宜凉透清胃,兼以保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竹叶、银花、连翘之类。
-
胃阴
胃阴即胃的阴液,与胃阳相对而言,指胃之柔和、滋润的一面,与胃阳相互协调,以维持胃的正常通降及纳食化谷功能。《临症指南医案·脾胃》:“知饥少纳,胃阴伤也。”温热病热盛伤胃,导致胃阴亏耗,出现烦渴、咽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温热论》:“舌绛而光亮,胃阴亏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
-
甘守津还
甘守津还为治疗学名词。指一种治法。出自《温热论》。治疗温病胃燥津伤的方法。温热病挟浊邪传入气分不化,热伤气津,舌苔虽白厚却干燥,是胃中津液损伤之象,治宜先养津,后化浊。养津用麦冬、玄参、荸荠汁、鲜芦根等清润药,再加甘草以守护中气,使胃中津液恢复。
-
鱼络
鱼络指鱼际部的络脉。中医诊断学常以鱼际部络脉的色泽变化来诊察手、足阳明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意指手太阴肺经在鱼际部的络脉如果充血,多为其表经即手阳明大肠经病变。
-
辨络脉
辨络脉诊断学名词。系望诊内容之一。络脉,指浮络,包括掌大鱼际络脉,耳后络脉及小儿指纹等。诊察络脉的色泽和充盈度,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病变。《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
水合矽酸镁铝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本品中和胃酸作用比其他制酸药强,能迅速中和大量胃酸,可长时间维持胃内pH3~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等的治疗。4次,空腹服。注意事项:无便秘或轻泻副反应。
-
半附汤
《医学入门》卷七处方生附子半夏各7.5克生姜10片功能主治温胃化痰。主治胃冷生痰,呕吐不止。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或加木香少许尤妙。
-
脏毒下血
脏毒下血病证名。见《儒门事亲》卷四。又称脏毒便血。《证治要诀·肠风脏毒》:“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暗者为脏毒。”由肠胃湿热郁滞引起,主要症状为大便下血,污浊色暗,胃纳不振,身体疲乏,苔黄腻,脉濡数等。治宜清化湿热,初起用调胃承气汤加当归,次用芍药柏皮丸、黄连解毒丸。久不愈者,用防风黄芩丸。
-
积滞吐
积滞吐病证名。指食物久停,积滞于胃而致呕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四:“小儿积滞吐,胸膛闷结,中脘痞闷,气不舒畅,疗秽呕逆即吐。”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香砂、枳术丸加减。
-
不嗜食
不嗜食为病证名,指自觉饥饿,但不欲食。多由寒湿阻胃或脾胃运化失常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治用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升阳益胃汤等。
-
肠溶颗粒
肠溶颗粒指采用肠溶材料包裹颗粒或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颗粒剂。肠溶颗粒耐胃酸而在肠液中释放活性成分,可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避免对胃的刺激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肠溶颗粒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
小儿热吐
小儿热吐病证名。见《婴童百问》。指小儿胃有积食,化热作吐。症见食入即吐,吐出物挟有黄粘水,气味酸臭,伴有口苦,渴欲冷饮,睡眠不安等。治宜清热和胃,用橘皮竹茹汤,或加左金丸。如大便秘结,加熟大黄。
-
器官
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胃、肠、肝和胰是消化器官,如胃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神经等组成,有容纳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其他如肾和膀胱是排泄器官,心和血管是循环器官等。
-
妊娠恶阻·脾胃气虚证
妊娠恶阻·脾胃气虚证(hyperemesisgravidarum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素虚,孕后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以妊娠呕吐不食或吐清水,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恶阻证候。
-
养胃
养胃治疗学名词。即清养胃阴。治疗胃燥津伤、胃阴不足的方法。症见胃部灼痛或胃中不舒,易饥,大便燥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用益胃汤、五汁饮等方。或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石斛、生地等药治疗。
-
牙槽
牙槽即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即牙车。
-
喜克溃片
药品说明书:别名:米索普鲁斯托尔;喜克溃片,米索前列醇外文名:Misoprostol适应症: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注意事项:1.主要不良反应为稀便或腹泻,发生率约为8%,但大多数不影响治疗。2.本品对妊娠子宫有收缩作用,因而妊娠妇女禁用。对前列腺素类过敏者禁用。规格:片剂:每片200μg。
-
合成矽酸铝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本品难吸收,中和胃酸后生成氯化铝与矽酸,氯化铝有收敛、止血、消炎作用;矽酸为胶状物,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抗胃蛋白酶作用微弱。用于胃溃疡、胃炎及胃酸过多症等的治疗。10g,分次服。注意事项:偶有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
牙床
牙床为解剖名称。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牙车即口腔内载齿之骨,分上、下两部分。
-
痰膈
痰膈病名。多因情志郁结、痰涎凝滞所致。一名痰噎膈。《重订通俗伤寒论》:“饮食入胃,便吐粘涎,膈塞不通,便结而粪如羊矢者,此气郁挟痰阻塞胃脘也。治宜辛润利膈涤痰,五汁饮加狗宝,或《医学心悟》启膈散加减。多见于食管或胃贲门部癌证。参见膈、噎膈条。
-
生下吐
生下吐为儿科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婴儿出生时咽下秽液,扰乱胃腑,致使生后当天或次日多次呕吐。待秽液污染的胃内容物吐净后,可自行缓解。
-
诸阳之本
诸阳之本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
妊娠咽痛
妊娠咽痛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多因孕妇胃有积热,或有痰热上扰而致咽痛,或有咳嗽咯痰色黄。治宜清胃化痰,方用升麻桔梗汤,或东垣凉膈散(方见妊娠咽喉痛条)。
-
矽酸镁铝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本品为胶体制酸药,较矽酸铝强2~3倍,可使胃液pH保持在3~本品遇胃液后可形成明胶状膜,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生成的氢氧化铝具有收敛、止血作用。本品难吸收,无碱血症。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4,空腹服。注意事项:本品无便秘作用。
-
麦冬参术散
《准绳 幼科》卷五:方名:麦冬参术散组成:麦门冬2钱,白术2钱,陈皮1钱半,人参1钱,甘草1钱,厚朴7分。功效:调胃进食消积。主治:痘家胃虚弱不调而不能食者。用法用量:水煎。制备方法:上锉散,分为2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