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热疳
冷热疳病证名。一般以疳之新久和证候表现偏于外(体表)、偏于热,或偏于内(脏腑)、偏于寒来区别。《证治准绳·幼科》:“热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烂,头疮湿痒,五心烦热,掀衣气粗,渴引冷水,烦躁卧地,肚热脚冷,潮热往来,皆热疳也。冷者,虚中之冷。热疳,用黄连丸;冷疳,用益黄散加减。
-
热伤风
《赤水玄珠》卷一:“热伤风,咳嗽喉疼,面热,此素有痰火郁热在内,热极生风或为风寒所束不得发越。治宜清热散寒,用二陈汤加桔梗、天花粉、玄参、薄荷、酒芩、前胡。《类证治裁·伤风》:“热伤风,咳而咽痛,鼻塞吐痰,消风散加减。”参见风热感冒、火伤风条。
-
胸中热
指上焦心肺之热。出《素问·刺热篇》。治宜清泄心肺热邪。《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泻肺热也;膈中热者,泻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
水恣泄
是指热在胸膈,以口渴喜饮,泻下水谷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脉因证治·泄》:“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水恣泄的治疗: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苓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病与溢饮滑泄相似。
-
正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逆治
正治·逆治:逆治即正治,又称正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灵枢·玉版》:“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治疗学术语。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阳虚阴盛引起阴寒偏盛证,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去,当用补阳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
囟填
病因病机: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分型治疗: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因于寒凝者,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减。因热者,柔软红色,宜清热,用泻青丸;
-
平调寒热
平调寒热为治法。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药性平和,具有清热、祛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阴阳寒热不调病证的治法。通常选用寒热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药物组方,治疗往来寒热,或上热下寒、上寒下热,或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之类的病证,以期平调康复。如黄连汤、小柴胡汤等。
-
逆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茵陈柴苓汤
《医学传灯》卷下:方名:茵陈柴苓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猪苓、泽泻、赤茯苓、茵陈、麦冬、赤芍。主治:酒疸,小便如栀汁。佐以小柴胡,方有清热之功;湿蒸热郁,必先燥其肺气,所以小水不行,茵陈辛凉清理肺热,肺气一润,其气清肃下行,膀胱之壅热立通,小便利而黄退矣。
-
疏风枳壳汤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名:疏风枳壳汤组成:紫苏3钱,枳壳3钱,杏仁(去皮尖)2钱。主治:内素有热,或有冒风,发热咳嗽,面赤气粗,大便秘结者。用法用量:水煎,频频与服。若大便仍不行,用葱煎汤,洗其腰腹,取热葱以脐上下揩之,使其气透则通利矣,或用生葱尖纴入谷道立通。加减:热甚者,加黄芩。
-
白虎桂枝柴胡汤
处方:石膏3钱,知母3钱,甘草2钱,粳米半杯,桂枝3钱,柴胡3钱。功能主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用法用量:煎大半杯,热服。各家论述:《医学金针》:柴、桂散肝胆之邪;甘草、粳米生津利水。洵属良方。摘录:《四圣心源》卷七
-
四性
四性即四气。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
小儿吐血
小儿吐血为病证名。吐血多因素体阳热偏盛,乳食不当,郁而化热,热乘于血,血热妄行,随气上逆而成。《幼幼集成》:“胃中积热,火逼其血而妄行,故从口吐出,宜清其胃火。”用犀角地黄汤合四生散。如突然吐血,面色苍白者,为气不摄血,宜固气止血,用独参汤。
-
水恣
水恣为病证名。又称水恣泄。因膈热口渴,恣意饮水所致泄泻。治用平胃五苓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病与溢饮滑泄相似。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
-
柴胡导热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红花、薄荷、苏叶、山栀。功能主治:化痰清热。主妇人经正行时,血室未净,热入血室,忽寒热往来似疟,经乍来又断。各家论述:以柴、苏、荆、薄微解其表,丹、红、赤、地略行其血,黄芩退热,半夏消痰,甘、栀引热下行。热邪既清,则血不结而经自通矣。
-
猪膏汤
《三因》卷八:方名:猪膏汤组成:猪膏2升,生姜汁2升,青蒿汁1升,天门冬汁1升。主治:肝劳实热,关格牢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夭。制备方法:上入银石器内以微火熬成膏。功效:解散热渴。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煮豉,取汁1升,纳猪膏,每服7合,日3次。用药禁忌:石人饮宜清冷,不宜热,热即气拥痞石。唯酒一种,须热也。
-
肝肾阴虚经漏
肝肾阴虚经漏病证名。多因先天不足,或因早婚、多产、房室不节等,耗伤精血,以致肝肾阴虚,阴虚生热,热伤冲任,虚火妄动,精血不守,而成经漏,症见经血时多时少,淋沥不断,血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颧红或五心烦热等。治宜滋补肝肾,清热固冲。方用清海丸,或用两地汤加海螵蛸、煅牡蛎。
-
热敏灸
热敏灸是指在热敏点上施灸,称之。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热敏点
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喜热就是在艾条温和灸时患者感觉异常舒适,能即时减轻因病痛带来的不适感。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目直
目直为症状名。指定睛直视。多因风热袭络,肝风内动所致。《小儿药证直诀》:“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眥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因热者,治宜清肝泻热,用泻青丸;风邪袭络者,宜息风之剂,如钩藤、桑枝、全蝎之类。
-
心恶热
心恶热是指如阳热太盛,易影响心的生理功能,可致心神被扰,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谵妄躁狂等。
-
腰热
腰热证名。指腰部有热感,常兼有腰痛。见《灵枢·论疾诊尺》。可由肾虚或邪气扰肾而致。《医学纲目》卷五:“热在腰或痛属肾,肾居腰,肾热则腰亦热。”参见腰痛等条。
-
肾热病
是指邪热伤肾,以发热恶寒,腰部胀痛,尿热,尿频,尿急,尿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肾热病的病因病机:肾受邪热所致的病证。肾热病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
痧痨
痧痨病证名。出《幼科金针》。麻疹后久咳不止,肌肉消瘦,热留不退,发枯毛竖;如病情迁延不愈,则见睡时露睛,口鼻气冷,气足厥逆等阳虚证候。多由病儿胎禀不足,麻毒深重,热久伤津所致。治宜先清热活血,如柴胡四物汤;热退后,宜生津养液,如养胃汤;阳虚者,宜温中回阳,如参附汤之类。
-
口齿疳
口齿疳为病证名,即疳疾毒热疳疾毒热攻胃反映于口齿的证候。多由阳明湿热火毒熏蒸所致。《小儿药证直诀》:“初发之时,小儿口臭,上干胃口,气息臭郁,渐进损筋,龈肉生疮,或肿或烂;又进热逼入脉,常出血,其热注久,齿龈腐坏,糟宽齿脱。”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可选用养阴清肺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石旻山人甘露饭
《证类本草》卷三引《传信方》:别名:甘露饧组成:蜀朴消。功效:除热壅,凉膈上,欧积渍;制备方法:上为末。每1大斤用白蜜冬13两,春、夏、秋12两。和令匀,便入新青竹筒,随小大者一节著药得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满。却入炊甑中令有药处在饭内,其虚处出其上,不妨甑箪即得。收入盒中,如热月即于冷水中浸钵,然后搅。
-
清补并用
清补并用治疗学术语。系清热、补阴药合用的治法。具有补阴退热的作用。如燥伤肺胃,症见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者,用沙参麦冬汤。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百合固金汤。
-
主证
主证指主要临床表现。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在主次兼夹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温热论》:“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
玉抱肚法
玉抱肚法为药物敷贴法之一。《针灸资生经》:“治心腹冷痛玉抱肚法:针砂四两,炒似烟出,入白矾半两,硇砂、粉霜各半钱,新水拌匀微湿。以皮纸贴安怀中,候热发,置脐中、气海、石门、关元穴,大补本元。如药力尽,却曝干,再入矾等,依旧热。舍弟叔浩传一方,只有针砂、泥矾,功效亦同。”
-
助肾辟邪丹
《辨证录》卷七:组成:茯苓5钱,苡仁5钱,防己1钱,莶草1钱,玄参3钱。功效:祛湿热,少佐祛风。主治:少阴痉病,感湿热,又且感风,遂成痫瘛,身踡足挛,不能俯仰。用法用量:水煎服。然而薏仁、茯苓,虽利湿而不损其阴;玄参、豨莶虽去火,而不灭其光,非泻肾而仍是补肾,若单泻而不补则误矣。
-
半夏酒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处方半夏10枚。功能主治舌肿满口,气息不通,须臾杀人,急以手指刺破,溃出恶血,亦可用微针决破,次用此药。用法用量以苦酒1升,煮取8合,稍稍漱口,热含冷吐。半夏动人咽喉,以生姜汁解之。功能主治重舌满口。用法用量水煮了,炮及热,用好酒1升浸,密封头。
-
熵增加原理
熵增加原理指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开放系统在不违背熵增加原理的条件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规律,为从热力学角度研究生命的有序稳定和熵病开辟了道路。
-
石膏粳米汤
《衷中参西》上册:组成:生石膏2两(轧细),生粳米2两半。主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若阳明腑热已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各家论述:此方妙在将石膏同粳米煎汤,乘热饮之。其稠润之汁,又能逗留石膏,不使其由胃下趋,致寒凉有碍下焦。
-
热泪
见《银海精微》。热泪的病因病机:热泪多由风热外袭,肝肺火炽,血热瘀滞等;或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异物入目亦可引起。热泪的症状:热泪患者目中多泪,泪下有热感,邪实盛者可泪热如汤,常伴有红赤、肿痛、羞明等证。热泪的治疗:治疗热泪当根据证情,分别选用疏风、清热、养阴、平肝、凉血、祛瘀等法。
-
灰黑干苔裂纹舌
灰黑干苔裂纹舌为舌象。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脏腑热盛,热邪结实,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为治(见《辨舌指南》)。
-
初热
初热指骨骼肌收缩中产生的热,可分为激活热和缩短热。与初热相反,在收缩结束后产生的热称为恢复热。初热与恢复热不同,即使在无氧条件下也毫不减少,这表示直接供给肌肉收缩能量的化学反应不是氧化过程。
-
反佐法
系一种反治法。有两种含义:①一是处方中药物组成的反佐法,即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药,作为药引。《伤寒论》中的白通加猪胆汁汤,引用猪胆汁即为此意;②一是汤药内服的反佐法,即热药冷服,寒药温服,以避免格拒现象的出现。《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
肘热
肘热证名。肘部或肘前后有发热感觉。《灵枢·论疾诊尺》据以诊知人体发热的部位:“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
谵语
谵语为症状名,同讝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素向·厥论》称谵言。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治宜泻热清心为主。
-
加味人地汤
处方:熟地2两,人参1两,白术1两,附子1钱。功能主治:冬月伤寒,身热11日,而热反更甚,发厥不宁,1日而3-4见,此邪在少阴,未入厥阴,厥似热而非热也。乃内寒之甚,逼阳外见而发厥。用法用量:水煎,入生姜汁1合调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舌起芒刺
舌起芒刺为舌象。舌苔隆起如刺状。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
线障
线障病证名。系指目翳垂下如线,红赤涩痛的病证。本病多由肝肺风热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明目退翳。方用石决明散加减。另外,本病也可由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参见赤膜下垂条。
-
心营过耗
心营过耗为证候名,即心阴耗损太过。指温热病邪入里,伤及心营,灼伤津液的病理变化。热性病久热伤阴,或虚损病阴虚火旺,均能大量消耗血液中营养物质。主要症状有消瘦、夜热、心烦、易汗、舌绛、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
-
紫短舌
紫短舌病状名。指舌质色紫而舌体缩短之舌。为食滞津枯,热传厥阴,筋脉失养所致。宜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下后热退脉静舌舒者,预后较好,否则危殆。见《伤寒舌鉴》。
-
鬲中热
鬲中热证名。鬲通膈。指心热。出《素问·刺热篇》。《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
滋阴息风
滋阴息风为治法,息风法之一。指用具有滋阴增液、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阴虚动风证的治法。在热性病晚期,热伤真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神倦心慌,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干绛少苔,脉虚数或细数,可用大定风珠。
-
恶火
指艾火烧灼过量,造成骨节枯萎、血脉涩滞等不良后果。《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畏火,怕热喜冷。邪热炽盛出现的一种症状。《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
黄带
黄带为病证名,亦名带下黄候。见《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妇女阴道中排出的黄色黏液,黏稠而淋漓不断,或有腥臭味,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均能导致湿热下注,损及任带二脉而带下色黄。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