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聚
若气滞血阻者,予以理气活血;瘀血内结型积证的方药治疗: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脘腹积证:脘腹积证(amassmentdiseaseofepigastriumandabdomen)是指以胃脘胀满、疼痛,脘腹部有积块,纳差、乏力、消瘦,或咽下困难,或呕吐反胃,或便血色黑,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为常见症的积证。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
-
癥瘕
癥瘕病证名。《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瘕。《圣济总录》还认为癥瘕与积聚属同类疾病:“癥瘕结癖者,积聚之异名也。详见癥、瘕、七癥、八瘕、十二癥等条。
-
结瘕
结瘕病名。《圣济总录·积聚门》:“结瘕者,积聚之类也。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结之症,形体瘦瘁,食不作肌肤,遇阴寒冷湿之气,则发而胁块硬,隐隐然痛者是也。瘕之症,腹中气痛动转,横连胁下,有如癖气,遇脾胃有冷,阳气不足而发动者是也。”治用防己散、芎散、紫葛丸、羌活丸等方。参见积聚、癥瘕等条。
-
紫丸
《千金》卷五:方名:紫丸别名:紫双丸、紫霜丸、紫霞丸、紫丸子、四味紫丸组成:代赭1两,赤石脂1两,巴豆30枚,杏仁50枚。主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2.《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此方巴豆攻下积聚,伍以赤石脂以缓之,代赭石、杏仁镇惊降逆,故能治小儿积聚以及惊痰诸证。
-
通玄二八丹
别名:通元二八丹(《类证治裁》卷三)。治积聚、泄痢,内有积热者。如治泄利,饭后茶清下即止。摘录:《医学入门》卷七《扶寿精方》:方名:通玄二八丹别名:通元二八丹组成:黄连8两(去毛,雅州者),当归(酒浸)5钱,生地黄(酒浸)5钱,白芍药5钱,乌梅肉5钱。主治:积聚,泄痢肠滑,肠风下血。
-
痞块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③指癥瘕。
-
炒粉丸
《世医得效方》卷四:炒粉丸:处方:蚌粉30克巴豆7粒(去壳及膜)制法: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用醋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积聚挺块,结于心腹之间,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用法用量: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20丸;妇人血气,炒姜酒下,败血冲心,童便和当归酒服;
-
太白石
概述:太白石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来源:毒砂的矿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太上青金丹
《普济方》卷一六九:组成:芫花1两(生),黑豆1两(生),巴豆(和皮用),五灵脂1两5钱。妇人脐胁刺痛,热醋送下;酒病,酒送下;消积聚,温汤送下;白痢,生姜汤送下;赤白痢,甘草汤送下。制备方法:上4味,先杵3味为末,入巴豆同研,醋面糊为丸,如黍米大。用药禁忌:下后忌热食。
-
留
《灵枢·五变》:“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又:“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见“留血”。③针术的一种,今称留针法。即针刺得气后,置针于穴上一定的时间,然后再出针。多适用于虚寒之证。《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见“留者攻之”。
-
大草乌头丸
别名:乌头丸处方:乌头15分(炮,去皮),人参5分,生姜2两,前胡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汗)1两,黄芩1两,白术1两,半夏(洗)1两,黄连1两,吴茱萸1两,龙骨1两,白头翁1两,干姜1两,细辛1两,桔梗1两,紫菀1两,芎1两,厚朴(炙)1两,女萎1两,矾石(烧)1两,桂心1两,甘草(炙)1两。功能主治:破积聚。
-
小儿癖积丸
《便览》卷三:方名:小儿癖积丸组成:三棱1钱,莪术1钱,阿魏1钱,芦荟1钱,白术1钱,陈皮1钱,水红花子3钱(炒),大黄3钱,穿山甲5片(煨),木鳖仁3个。主治:积聚。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枣肉捣为丸,如绿豆大。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
-
米瘕
概述:米瘕为病证名。见《医说》卷五。病因病机:因嗜食生米所致的瘕证。症状及治疗:《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好吃生米成瘕,不得米则吐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宜鸡屎米煎。”关于米癥:米癥为七癥之一。症状:主要症状为脘腹结块固定不移,常思食生米,其他饮食难进,呕吐清水等。
-
药物分布
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当血液平均循环时间为1分钟时,即可迅速分布于全身。药物渗入不同组织的速度不同,速度大小由它们穿透细胞膜的能力决定。药物的分布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肥胖者可贮存大量易积聚在脂肪组织中的药物,而很瘦的人仅能贮存相对少量的该类药物。这种分布现象也见于老年人,因随年龄增长,机体脂肪比例增加。
-
罗汉丸
别名:五香丸处方:缩砂仁100粒,乌梅(去核,切,焙)100粒,丁香100粒,胡椒100粒,巴豆50个(取霜)。功能主治:化痰涎,行滞气,消痞痛。宿食留饮,积聚中脘,噫息吞酸,心腹痛疼;并疗中虚积聚,及脏腑飧泄,赤白痢下。用法用量:五香丸(《普济方》卷一六九引李氏方)。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
-
加味龙虎散
《医学入门》卷七:加味龙虎散:处方:苍术30克草乌黑附子各6克全蝎15克天麻9克制法:为末。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淋黑豆酒调服。功效:养肾气。主治:风寒腰痛,筋骨拳挛,积聚瘕症,内伤生冷,外中风寒,腰脚膝胫曲折挛拳,筋骨疼痛,经年不能常履者。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豆淋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立制石
概述:立制石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消积集香丸
《卫生宝鉴》卷四:方名:消积集香丸组成:木香半两,陈皮半两,青皮半两,三棱(炮)半两,广茂(炮)半两,黑牵牛(炒)半两,白牵牛(炒)半两,茴香(炒)半两,巴豆半两(不去皮,用白米1撮同炒,米黑去米)。主治:寒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积聚、痃癖、气块久不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痰积
指痰浊积聚于胸膈之积证。《医碥·积聚》:“痰积,症见麻木眩晕,痞闷嗜杂,其人平素多痰。”常兼有涕唾稠粘,咳咯难出,胸部隐痛,自觉从咽部至胃脘狭窄如线,头晕目眩,腹中累累有块等症。用导痰汤、竹沥达痰丸等方。若证重而形气俱实,选用控涎丹;胸膈痞闷甚、恶心欲吐者,可用探吐或瓜蒂散,促其吐出痰涎。
-
铜镜鼻汤
《千金》卷三:方名:铜镜鼻汤组成:铜镜鼻18铢(烧,末),大黄2两半,干地黄2两,芍药2两,芎2两,干漆2两,芒消2两,乱发如鸡子大(烧)、大枣30枚。主治:产后余疾,恶露不除,积聚作病,血气结搏,心腹疼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2合,去滓,纳发灰、镜鼻末,分3服。
-
小铜镜鼻汤
《千金》卷三:方名:小铜镜鼻汤组成:铜镜鼻10铢(烧末),大黄2两,甘草2两,黄芩2两,芒消2两,干地黄2两,桃仁50枚。亦治遁尸心腹痛,及三十六尸疾。各家论述:《干金方衍义》:产后恶露不除,日久而成积聚,虽有大黄、芒硝、干漆、地黄之属,不能消磨坚积,故取铜镜之鼻以磨砺之,深契《本经》主治女子血闭癥瘕之旨。
-
金钩钓积丸
处方:巴豆霜3钱,五色硇砂2钱5分,乳香2钱5分,没药2钱5分,阿魏2钱5分,朱砂2钱,冰片2钱。功能主治:攻症破瘤,消散积聚。主积聚症瘕,坚硬疼痛,腹中胀闷,饮食不消,四肢倦怠,面色萎黄,时痛时止,或聚或散,按之跳动。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
北地太守酒
《千金》卷二十四处方乌头4两,甘草4两,芎藭4两,黄芩4两,桂心4两,藜芦4两,附子4两,白蔹6两,桔梗6两,半夏6两,柏子仁6两,前胡6两,麦门冬6两。功能主治万病蛊毒,风气寒热。服药14日,所下3-4升即愈。3.癫病:一女人小得癫病,服18日,出血2升半愈。5.有人耳聋17年,服药35日,鼻中出血1升,耳中出黄水5升,便愈。
-
消导药
英文翻译digestantmedicinal解释:amedicinalthataidsdigestiontoeliminateaccumulatedundigestedfood中文解释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均称消导药,由消导药组成的方剂叫消导方。本法适用于伤食,食滞证,证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或下痢等。同时,也适用于痰食气血积聚或痞块症瘕等证。
-
百钟丸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德生堂方》:百钟丸:处方:干葛4两,黄连4两,枳实4两,青皮6分,陈皮6分,神曲6分,麦糵6分,雷丸6分,三棱6分,莪术1两,益智仁1两,槟榔1两,牵牛末2两,木香2两,杏仁(泡,去皮尖)半斤,萝卜子半斤,葛花2两。功效:调顺三焦,理诸痞气,去胀满积聚,酒癖癥瘕。
-
匈奴露宿丸
《千金》卷十六:别名:露宿丸组成:礜石2两,桂心2两,附子2两,干姜2两。《外台》卷十二引《范汪方》:组成:甘草3分(炙),大黄2分,甘遂2分,芫花2分(熬),大戟2分(炙),葶苈子2分(熬),苦参1分,消石1分,巴豆半分(去心皮,熬)。主治:心腹积聚,膈上下有宿食留饮。用药禁忌:忌海藻、芦笋、菘菜、野猪肉。
-
癖
又称癖气。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僻痞块》:“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
-
扁鹊陷冰丸
《肘后方》卷八处方雄黄1两,真丹砂(别研)1两,矾石(熬)1两(将生矾石3两半烧之),鬼臼1两半,蜈蚣1枚(赤足者,小炙),斑蝥(去翅足)7枚,龙胆7枚,附子(炮)7枚,藜芦7分(炙),杏仁40枚(去尖、皮,熬)。功能主治腹内胀病,中恶邪气,飞尸游走,积聚坚结,并蛊注、中恶,蛇蜂百毒,中溪毒、射工。
-
神效仙方万亿丸
《古今医鉴》卷十六引张三峰方:方名:神效仙方万亿丸别名:神仙万亿丸、万亿丸组成:朱砂5钱,巴豆(不去油)5钱。外感风寒发热,内伤生冷饮食,心痛,肠痛,霍乱吐泻,赤白痢,疟疾寒热,心膨气胀,伏暑伤热,诸虫作痛,大便闭结,小便不通,积聚发热,咳嗽喘急,小儿急慢惊风。制备方法:酒煎5钱寒食面,丸如黍米大。
-
养正定痛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名:养正定痛汤组成:川芎、当归、芍药、熟地、白术、人参、杜仲、玄胡索、青皮、香附、乌药、益母草、甘草。功效:行气安胎,养血消积。主治:妊娠已久,其人素患积聚,或湿痰死血留积肠胃,或气郁食积稳于胸隔中下二焦,而生癥瘕痃癖诸症。加减:如痛不止,按之有形,加五灵脂、乳香、没药。
-
苓术羌附汤
处方:茯苓、白术、羌活、附子、甘草、大枣。功能主治:寒疝,小腹疼痛,泄泻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疝症积聚编》《疝癥积聚编》:方名:苓术羌附汤组成:茯苓、白术、羌活、附子、甘草、大枣。
-
郁李根
《*辞典》:郁李根:出处:《本经》拼音名:Y Lǐ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郁李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郁李仁条。性味:苦酸,凉。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③《现代实用中药》:味苦酸,性凉。功能主治:治龋齿痛,气滞积聚。附方:治龋齿:郁李仁根白皮(切),水煮浓汁含之,冷易之。(张文仲)摘录:《*辞典》
-
蓬莪荗丹
《普济方》卷三九○:方名:蓬莪荗丹别名:蓬莪术丹组成:蓬莪荗(炮)1两,当归(洗)1两,木香半两,人参半两,桂心半两,黑牵牛1分(微炒黄)。用法用量:每服10粒,生姜汤送下。《御药院方》卷三:方名:蓬莪荗丹组成:蓬莪荗半两,京三棱半两,木香半两,白芍药半两,鳖甲半两,白术1两,人参1两,当归2钱半。
-
守病丸
制备方法: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效:解郁和肝,破癥化积。主治:积聚坚硬,闷郁痞块,血凝癥瘕,胸满腹胀。用药禁忌:孕妇忌服。《良朋汇集》卷二:组成:朱砂2钱,硇砂1钱(豆腐煎),雷丸1钱(去黑皮),血竭1钱,硼砂1钱,磁石1钱,轻粉1钱,雄黄3钱5分,白砒2钱5分,巴豆(去油)6钱,木鳖子(去皮)5个。
-
当归茴香散
《瘢瘕积聚编》:当归茴香散:处方:当归茴香附子良姜各等分功能主治:主寒疝,少腹痛。用法用量:上药水煎,温服。摘录:《瘢瘕积聚编》《疝癥积聚编》:组成:当归、茴香、附子、良姜各等分。主治:寒疝,小腹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酒痰
是指酒湿积聚成痰,以喘咳唾痰为主症的酒病。酒痰的病因病机:酒湿积聚所致者。酒痰的治疗:《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酒痰,因饮酒不消,或酒后多饮茶水,但得酒,次日即吐,饮食不美,呕吐酸水等症,宜瑞竹堂化痰丸。”指素有痰疾,因饮食酒醪厚味而喘咯咳唾者,又名味痰。《泰定养生主论》:“味痰,又名酒痰。
-
九气汤
摘录:《松峰说疫》卷三《传信适用方》卷一:九气汤:处方:香附子(炒,去毛),甘草1两(炙),姜黄1分,山药半两,木香半钱,蓬术1钱(炮),缩砂仁半两(一方加益智仁1分)。功能主治:舒畅经络。主治:膈气、风气、寒气,忧气、惊气、喜气、怒气、山岚瘴气、积聚痞气,心腹刺痛,不能饮食,时止时发,攻则欲死。
-
酒病丸
处方:葛根不拘多少。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积聚。酒疸身黄,饮食减少。用法用量:用猪腰子1个,劈破,用药3钱,烧熟服。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烟霞圣效》
-
快气消块散
处方:陈皮(去白,炒)1两,京三棱(切片,酒浸一宿)1两,石菖蒲(节密者)1两,益智仁(大者,剪破尖,用麦麸炒令黄色,去麸)1两,北细辛(真者,去叶土)1两(净),蓬莪术(炮)3钱,青木香3钱,吴茱萸(汤泡7次,炒)3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积聚,痃癖气块,肿硬疼痛,噎寒。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
-
马家五积丸
处方:缩砂仁1两,红豆1两,黑牵牛1两,萝卜子1两,小豆1两,丁香1两(同炒令香熟,不可焦),青皮1两,陈皮1两,香附子1两,干漆1两,荆三棱1两,大戟1两,桔梗1两,枳壳1两(锉大块,慢火炒令变黑紫色)。如碾时余得药头,再炒令黑色,再碾为末,以好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诸般积聚。
-
木香理气丸
处方:青橘皮30克桔梗桂槟榔各15克木香杏仁各7.5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风寒之气伏留不散,聚于胁下,气机不畅,胁下逆满而痛,但不妨碍饮食。主治:积聚。风寒之气伏留而不散,胁下满,气逆不妨于食,连年不除。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水浸丹
处方:巴豆(大者.罗过)取一两一分。炮制:上同干匀,用黄蜡熔作汁,别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并宜服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卷十一:组成:巴豆25枚(去皮心),黄丹1两1分(炒)。饮食积聚。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黄蜡熔作汁,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
退黄丸
处方:青矾60克(锅内溶化,入陈黄米3千克,用醋拌匀,慢火炒令烟尽为度)平胃散180克制法:二药同炒少顷,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运脾化湿。治脾胃不健,气滞湿蕴所致之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体懈懒,食积痞块,小便不利,大便溏泄,或能食而无力,或嗜好香物及生米等。主治:积聚发黄。
-
五香夺命丹
处方:沉香木香丁香乳香没药(各去油)葶苈牙皂巴豆(去壳衣,捣烂,纸包压去油)各3克生甘草1.5克制法: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治急慢心痛,绞肠沙症,小儿夹食伤寒,泻痢积聚,妇人血块,食痞噎食。7丸,量人虚实大小,俱用冷水或温开水下。制备方法:生甘草5分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粟米大。
-
芎朴丸
概述:芎朴丸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十方。组成:川芎、厚朴(姜汁炙)各一两,白术半两。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小儿疳蚀泻白水,腹膨胀,因脾伤不主流行,滞浊窃踞中焦而为积聚,故以辛温疏其滞,以甘温补其虚,并藉辛温以升举其下陷之阳,则泻止胀消,何疳瘦之足忧!
-
枕材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ěnC i来源:为樟科植物大叶钓樟的木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钓樟根皮条。种仁含脂肪油58~药理作用:干、枝的水溶液对兔有祛痰作用,能促进气管对酚磺酞的排泄,并使支气管粘膜充血。性味:《本草拾遗》:味辛,小温,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咳嗽痰饮,积聚胀满,煮汁服之。
-
万应山楂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万应山楂丸组成:橘皮80两,厚朴(炙)80两,枳壳(炒)80两,青皮(炒)80两,槟榔40两,大黄160两,莪术(炙)40两,三棱(炒)40两,麦芽(炒)160两,神曲(炒)160两,木香40两,甘草20两,山楂320两。主治:胃肠积滞、宿食难消,积聚腹胀,胸膈不畅。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取积丸
《普济方》卷一七○:方名:取积丸组成:朱砂3钱,雄黄3钱,轻粉3钱,硼砂,川乌9钱,巴豆1两5钱(去油),白面1两5钱。主治:积聚。用法用量: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方中硼砂用量原缺。
-
取积丹
《袖珍》卷三引《圣惠》:方名:取积丹别名:取积丸组成:好大黄不拘多少。主治:积聚。用法用量:每服100丸,休吃晚饭,用好墨研浓,好酒送下,次日见脓血。制备方法:上为末,用好酽醋熬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取积丸(《普济方》卷六十九)。
-
青金煮散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方名:青金煮散组成:青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白术半两,木香半两,姜黄半两,槟榔(锉)半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半两,楝实(锉,炒)半两,茴香子(炒)半两,人参半两,益智(去皮,炒)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白牵牛(微炒)半两。制备方法:上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