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法
八种治疗法则·八法: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这八种治疗方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金针拔障术
“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此外,明王肯堂的《证论准绳》(一六零二年)、明末清初傅仁宇的《审视瑶函》(一六四四年)、清张璐的《张氏医通》(一六九五年)以及吴谦等集体编撰的《医宗金鉴》(一七四二年)等书,均对金针拔障术有介绍。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
-
和法
概述:和法:1.八法之一;2.推拿手法名。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邪伏募原证,以及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疟疾等证。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
-
下法
3.小儿推拿方法之一。八法之一·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下法:周于蕃曰:凡小儿未能语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须令人抱小儿置膝上,医者对面,将两手于胸腹着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状。
-
子午八法
子午八法指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合称。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开蒙集
《开蒙集》为针灸书名。《针方六集》为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为书名。明·吴崑撰。①神照集:论述经脉、腧穴、骨度等,并附图解。③尊经集:引用《内经》原文,讲述九针、候气、见气、取气、置气等针刺手法。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补法
概述:补法:1.治则,八法之一;补法是指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方法。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徐疾、捻转、开阖、提插、呼吸、迎随各不同。
-
项世贤
项世贤为明代针灸家。名嗣宗。乐平(今属江西)人。据《彭泽县志》载:善“八法针”。
-
项嗣宗
项嗣宗即项世贤。项世贤为明代针灸家。名嗣宗。乐平(今属江西)人。据《彭泽县志》载:善“八法针”。
-
飞腾八法
概述:飞腾八法:1.按时配穴法;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一般取主穴和配穴各一个。《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为骨伤治法之一。用手的动作,治疗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方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总结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今有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等中西医结合新八法。
-
吐法
2.专指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涌吐法:吐法为八法之一,又称涌吐法。催吐用药物,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厘正按摩要术》卷二:“吐法: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即或胃无积滞,用此一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
八法流注
概述:八法流注即奇经纳卦法。其二为飞腾八法,使用奇经中的八个腧穴,但主要是根据时间的天干来进行配穴。《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
奇经纳干支法
奇经纳干支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发汗
《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奇经纳卦法
奇经纳卦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eightmethodsofintelligentturtle)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三法
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汗法
概述:汗法:1.治疗八法之一;《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医学切要
《医学切要》综合性医书。清·王锡鑫撰于1847年。本书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现存《医学切要全集六种》本。
-
医学集成
《医学集成》综合性医书。清·刘仕廉纂辑。作者采集历代医家的医学论述、各科临证证治以及医案等加以分类编纂而为此书。卷一医学总论,论述阴阳、脏腑、诊法等;卷二-三介绍伤寒、瘟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症;卷四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钟龄医门八法等。全书分类清楚,内容精要,唯少个人发挥。
-
医学辑要
《医学辑要》综合性医书。清·吴燡编。本书乃作者采集并融会张石顽、沈云将、程国彭等诸家医学论述,治疗方剂等有关内容编纂而成。卷二列述诊脉诀、死脉、妇人及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卷三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卷四为方剂、治疗八法。后编入《三三医书》,现存三种清刻本。
-
医钞类编
《医钞类编》为书名。清·翁藻撰。刊于1830年。书中卷一为运气要诀、经穴图考、奇经八脉。内容颇详,图文并茂。全书摘录清以前医学文献及各家学说,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卷二脉要、名医杂著、名医方论、医门八法、穴位定法、伤寒总论等;卷三-二十二临证各科证治;卷二十三-二十四本草。书中选辑资料较多,包罗颇广。
-
药品化义
《药品化义》药学著作。约刊于1644年。卷首诸论系李延昰所补,计有本草论(简史)、君臣佐使论、药有真伪论及药论。卷二-十三将148种药物分为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十三类,对其性味功治等加以论述。每种药物根据辨证八法说明。每卷之末综括该卷之要点。现有多种清刻本及排印本。
-
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是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推拿按摩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为“正骨推拿八法”,为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目前临床应用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正骨手法用于治疗骨折、脱位,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等法为主;
-
察舌辨症新法
《察舌辨症新法》舌诊著作。清末刘恒瑞撰。本书论述舌苔原理、看舌八法,在病理舌苔中着重阐论黄、白、黑苔,对其所主疾病病机予以剖析。内容比较简要。初刊于《医学扶 报》,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与《临床验舌法》合刊出版。
-
审机
审机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名称之一。系指手术前的准备和对病情审视。见《目经大成》卷二。其具体方法是:患者先以水洗眼,靠定头项坐稳安静。医师用左手大指、食指分开眼皮并以此二指捺住白睛,次用右手大指食物中指执针使其紧而直,无名指略按眼眶,使能动而察 、静而观廓。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点睛
点睛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二。指进针部位及方法。参拔内障手法。
-
程国彭
程国彭(1679-?字钟龄,号恒阳子。历三十年,作《医学心悟》五卷(1732年)。书中详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儿、五官病症;将伤寒诸证概括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广泛采用。因此复参外科旨要,撰成《外科十法》(一名《华佗外科十法》,1733年)行世。
-
拔伸牵引法
拔伸牵引法医疗技术名。现代中西医结合总结之整骨八法之一。本法集中中医正骨手法之拔伸与西医骨科牵引法之优点而成。其法是用手或器械在患部进行拔伸牵引,根据伤情确定施术之方案,以利骨折移位、关节脱臼之整复。对克服肌肉收缩之拉力,矫正骨折重迭移位,恢复肢体正常位置,其效果优于单用中医或西医方法者。
-
山楂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anzhaWan标准编号WS3-B-1686-94本品为山楂制成的丸剂。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大蜜丸;2.不适用于溃疡、泛酸、胃脘烧灼感者。《医门八法》卷二:方名:山楂丸组成:东山楂2两,香附1两,陈皮5钱,砂仁5钱,枳壳5钱,莱菔子5钱,法夏5钱,云皮5钱,白芍5钱,神曲5钱,连翘5钱,川朴5钱,麦芽5钱,三棱5钱。
-
白芍甘草汤
处方:白芍1两(醋炒),甘草3钱。功能主治:胃气痛,证属阴虚血燥,肝气妄动,木克土者。其痛在脐腹以上,胸膈之间,时作时愈,愈则安然无恙,偶有拂逆,则复作。各家论述:方中醋炒白芍有滋阴敛肝之功;甘草味甘,甘先入脾,且能和中。摘录:《医门八法》卷三
-
丹栀龙胆逍遥汤
《美容护肤中医八法》:丹栀龙胆逍遥汤:处方: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薄荷9克,丹皮9克,龙胆草6克,甘草6克,生姜3克。功能主治:疏肝扶脾,清热凉血。主肝脾不和,火燥郁滞。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独梅汤
处方:大乌梅5个(去骨)。功能主治:噤口痢。痢而兼呕,饮食不能入腹,由阴亏血少,肝燥克脾者。用法用量:煎汤,白糖5钱,冲服。摘录:《医门八法》卷二
-
藿香正气汤
《医门八法》卷二:藿香正气汤:处方:大腹皮3钱,紫苏2钱,藿香2钱,甘草1钱,桔梗2钱,陈皮2钱,茯苓2钱,苍术2钱(炒),川朴2钱(捣),法夏2钱(研),白芷2钱,乌梅肉5个。摘录:《医门八法》卷二《疡医大全》卷九:藿香正气汤:处方:白术、陈皮、半夏、桔梗、砂仁、藿香、苏叶、白芷、甘草、白茯苓、厚朴。
-
加减生四物汤
处方:当归身5钱(生),生地黄5钱,生白芍3钱,乌梅肉3个(去骨),知母肉3钱,怀牛膝3钱。功能主治:淋浊,阴虚水亏,虚烦不寐,热势较盛者。摘录:《医门八法》卷三
-
止渴散
《医门八法》卷四:组成:金银花5钱,蒲公英5钱。主治:乳痈脓已成,乳房红而且紫,大渴烦躁者。用法用量:或单服,或与瓜蒌散合煎。单服加花粉5钱。
-
加减十全大补汤
《胎产秘书》卷下:加减十全大补汤:处方:人参2钱,白术2钱,当归2钱,生地2钱,黄耆2钱,茯苓8分,川芎8分,甘草5分,远志1钱,银花3钱。摘录:《实用正骨学》《医门八法》卷三:加减十全大补汤:处方:党参2两,白术5钱,茯苓3钱,炙甘草3钱,当归身1两,黄耆2两,大熟地1两,乌梅3钱(去内壳),醋白芍3钱,制附片3钱。
-
清金消毒汤
《石室秘录》卷一:方名:清金消毒汤别名:清金消毒饮组成:元参9钱,麦冬9钱,生甘草3钱,金银花1两,当归7钱。主治:肺痈。肺金有热,鼻流涕而多稠浊。用法用量:水煎服。入脾则脾土能生肺金,而肺金又得养;入心经则心火不凌肺金,而肺经又得养矣。附注:清金消毒饮(《医门八法》卷三)。
-
乌梅四物汤
《医门八法》卷二:方名:乌梅四物汤组成:乌梅5个,当归身5钱(炒),生白芍3钱,大熟地3钱,大生地5钱,天花粉3钱。主治:消渴,阴虚于下,火炎于上。加减:中消,去花粉,加甘草5钱;下消,去甘草,加麦冬5钱。《医门八法》卷三:方名:乌梅四物汤组成:乌梅肉3个(去壳),当归身5钱(炒),醋白芍2钱,川木瓜3钱。
-
乌梅甘草汤
《医门八法》卷三:方名:乌梅甘草汤组成:乌梅肉5个,甘草5钱。主治:肝气有余,肝血不足,以致胃气痛者。
-
李兰舫
李兰舫,1933年生,江苏省江都市人,大专学历,主任中医师。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撰写“乳糜尿治疗八法”、“清降汤治疗胆囊炎”等论文80余篇,发表于全国及各省级医刊,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优秀论文奖和江都市科技进步奖。
-
针灸集锦
《针灸集锦》为书名。郑魁山撰。1978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分三篇。主要论述经络腧穴、针灸手法、配穴原则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
-
黄士真
黄士真为元代针灸家。号峨眉山人。《琼瑶道人八法神针》的作者。
-
石楷
石楷为明代医家。海盐(今属浙江)人。世业小儿医,得家传,益精其术。后北游都下,名动公卿。著《伤寒五法》、《证治百问》、《新方八法》,行于世。
-
攻下法
攻下法为治法,又称下法、泻下、攻下、通里、通下。八法之一。指用具有通便、逐水、润肠作用的方药治疗胃肠积滞、大便秘结、水饮积聚停滞病证的治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对年老体弱者应慎用,孕妇和月经期及病无实结者不宜使用。
-
五治
概述:五治:1.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的正常气候;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黄帝内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从:从为治法之一。
-
圆镜
圆镜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七。《目经大成》卷二:“翳净,用针干于金井中央,周遭浣涤,细看睛内,神水澄澈,颜色指动,一一映照,自尔远可识人,近能鉴物。”即指晶状体位置固定后,将金针退至瞳孔中央,检查前房、房水、视力等的状况。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益荣煎
《医门八法》卷二:方名:益荣煎组成:党参3钱,白芍1钱(醋炒),枣仁1钱(炒),柏子仁1钱(炒去油),黄耆3钱(炙),茯神2钱,远志5分,甘草1钱,当归身3钱(炒),木香5分,紫石英2钱(研)。主治:怔忡。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个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