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重
轻重①脉诊手法之一。指切脉时指力的轻按、重按。《难经·五难》:“初持脉者,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②指方剂药力的轻重,即轻剂和重剂。《伤寒方药明理论》序:“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
疮疡麻木
疮疡麻木证名。疮疡病兼见局部麻木之证候。《外科启玄》卷一:“疮疡麻木而不知痛痒者,是气虚而不运,又兼疮毒壅塞,经络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无也,亦分轻重耳。盖麻者木之轻也,木者麻之重也。大抵未溃之先有麻木者,毒塞轻重之分也;已溃之后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烂,血气已亏,是虚之轻重也。”
-
支秉中
支秉中为明代医生,字改斋。精于儿科,于痘疹一证,研究尤深,认为医者对介乎可治顺证及不可治之逆证之间的痘疹一必赖医者以药力维持。遂根据痘疹患者之气血、病症之寒热与虚实情况、痘之多寡轻重,随证加以论治及处方用药,且附有病案,编撰成书,题为《痘疹玄机》共三卷。据载曾与徐春甫氏组成宅仁医会。
-
气分湿热
气分湿热为证候名。湿热病邪深入气分而见身热、脘腹痞满、呕恶、苔黄等症。治疗也当随湿热轻重、留滞部位各有所侧重。参见湿阻气分:湿阻气分为病机。指气分受湿邪阻滞。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体酸,骨节烦痛,胸闷纳呆,脘腹痞痛,呕吐泄泻,舌苔滑腻,脉象濡缓等。
-
协调训练
概述:协调训练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的感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因不随意运动所致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障碍。2.步骤(1)无论症状轻重,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进行训练。(5)先睁眼训练后闭眼训练。
-
拍打疗法
拍打疗法,是用槌、木棒或钢丝制成的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轻拍法:拍打时用力较轻,多用于年老体弱、儿童及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或用于肌肉较薄(如关节处)的地方和有重要脏器的地方。肾区禁用本法。对痹证、痿证和感觉功能迟钝者手法应适当加重。
-
巴贝虫病无症状感染者
可通过壁虱叮咬或输血传播。巴贝虫病(babesiosis,piroplasmosis)是由巴贝虫属(Babesia)的红细胞内寄生的血液原虫通过蜱类媒介感染所致人兽共染的寄生虫病。人巴贝虫病,急性发病时颇似疟疾,临床以间歇热、脾大、黄疸及溶血等为特征。发病初期症状轻重悬殊。慢性患者的原虫血症可持续数月以至数年。
-
腺病毒性角结膜炎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病毒性角膜炎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对视力的损害程度视病变位置、炎症轻重、病程长短、复发次数和有无混合感染而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角膜炎有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牛痘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等。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型,即流行性角结膜炎和咽结膜热。
-
重症巴贝虫病
定义:重症巴贝虫病(severebabesiosis)是指巴贝虫病确诊病例,出现高热、重度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呼吸窘迫、肾功能衰竭、昏迷等一项或多项临床表现。可通过壁虱叮咬或输血传播。人巴贝虫病,急性发病时颇似疟疾,临床以间歇热、脾大、黄疸及溶血等为特征。慢性患者的原虫血症可持续数月以至数年。
-
小耳畸形
小耳畸形为先天性耳廓发育畸形,畸形轻重程度可有很大不同。治疗主要有手术修复,施行全耳廓再造术。2.经济条件允许,或术后有严重感染时,用药可以包括用药框限“C”。辅助检查1.一般情况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疗效评价1.治愈:再造耳廓大小、形态与颅侧壁所成的角度和对侧耳大致对称、接近正常。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
(三)认为需要由其他机关给予处理的,应移送有关机关处理;(五)警告、暂停执业活动、吊销执业证书。第三十三条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需要给予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一)至(四)项所列处理种类的,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组织人事部门或有关单位依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四)包庇违纪违规行为的;
-
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第六条根据许可检验工作需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照本办法和《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机构资格认定规范》(以下称《认定规范》)的有关要求,适时组织开展许可检验机构资格认定工作。(二)卫生安全性检验机构与人体安全性检验机构相适应;(三)根据检验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水平择优选择。
-
远近
远近①指距离的长短。《灵枢·经水》:“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素问·汤液醪醴论》:“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以经络脏腑言,则经络近脏腑远;《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治所为故也。”察其散抟,以适远近。”
-
周魁
周魁清代医家。字杓元(一作芍园),号澹然子。江苏江宁人。精痘科,虽点粒未发,亦能预决其轻重、生死吉凶,活人甚众。温病宗《广温疫论》,并采诸家所论,探讨瘟疫病原及温症之辨析,著成《温证指归》四卷(1799年)。
-
正伤寒
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伤寒大白》称南方无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
-
时气咳嗽
时气咳嗽病证名。《杂症会心录·时气咳嗽》:“今夫天之杂气有各种,人之感受有轻重,其来也无时,其著也无方。如秋冬之交,咳嗽一症,遍于四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此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咽干,鼻塞声重,头痛身痛,脉浮而数,或细而数。又称时行嗽,详见咳嗽、时行嗽条。
-
举、按、寻
举、按、寻为切脉指法。指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候测脉象的三种方法:轻指力按在皮肤上(浮取)为举,重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为按,不轻不重的中度指力(中取)为寻。《诊家枢要》:“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
咽角化症
概述咽角化症(keratosisofpharynx)为咽部淋巴组织异常角化,多发生于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咽部其他部位的角化病变较少见。病因未明,以往多认为与纤毛菌感染、口腔卫生不佳、鼻窦及咽淋巴组织慢性炎症有关。若症状明显或病人忧惧甚重,可采用电烙、冷冻、激光等方法治疗,将角化物清除。
-
英康利
药品说明书:成分:维生素D3与胆固醇的等克分子的分子加成物。适应症: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用量用法:预防:一次15mg,间隔三个月后可酌情再服一次。治疗:一次15mg,视病情轻重间隔一个月再服一次,一年总量不超过60mg。不良反应:偶有轻微腹泻。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规格:乳剂15mg/8mlx1支。
-
备急五嗽圆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肉桂(去粗皮)、干姜(炮)、皂荚(去皮.炙黄),各等分。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种咳嗽,一曰上气嗽;四曰冷嗽;无问久新轻重,以至食饮不下,语声不出,坐卧不安,昼夜不止,面目浮肿,胸胁引痛,并宜服之。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温酒下,米饮亦得,食后服。
-
甘露神膏
处方:甘露(于草木上张布,设法取之)1钟,蜂白蜜大半钟,人乳1钟,人参1-2钱至4-5钱(随症轻重,煎汁1钟)。功能主治:一切燥热咳嗽,吐血,干痨。用法用量:4汁并作一处,重汤炼浓,温和,日服。
-
加味枳马二仙丹
处方:马钱子1两(瓷瓦刮去粗皮,童便泡49日),枳壳6钱(童便泡24日,暑天则10余日,泡后去瓤)(上2味用麻布袋盛,置流水中冲洗1日,取起用瓦片焙干),自然铜6钱(制),苏土鳖6钱,古铜钱20枚(火煅醋淬7次),碎蛇3钱,三七1两,血竭6钱,乳香5钱(制),没药5钱(制),虎骨6钱,冰片4钱,麝香1钱。
-
萝卜牙皂散
处方:萝卜子4两(用巴豆16粒同炒),牙皂1两5钱(煨,去弦),沉香5钱,枳壳4两(火酒煮,切片,炒),大黄1两(酒焙),琥珀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五臌。用法用量:每服1钱,随病轻重加减,鸡鸣时温酒送下,姜汤下亦可。后服金匮肾气丸调理。摘录:《医学从众录》卷六
-
芜荑消疳汤
《金鉴》卷四十三:方名:芜荑消疳汤组成:雄黄、芜荑、生大黄、芦荟、川黄连、胡黄连、黄芩。主治:牙疳。牙槽风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臭秽难近。若不能食,或隔1日,或隔2-3日攻之。攻之后渐能食,不必忌口,任其所食。虽大便溏,仍量其轻重攻之。
-
明上膏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方名:明上膏别名:光明膏组成:白沙蜜1斤,黄丹4两,硇砂(别研)2钱,脑子(别研)2钱,乳香(别研)2钱,青盐(别研)2钱,轻粉(别研)2钱,硼砂(别研)2钱,麝香半钱(别研),金星石1两,银星石1两,井泉石1两,云母1两,黄连(去须)半两,乌贼鱼骨半两。如此用之,1月见效。
-
神效鸡清丸
《普济方》卷二○七引《瑞竹堂方》:方名:神效鸡清丸组成:木香2两,黄连2两半,肉豆蔻10枚(大者,生)。主治:一切泻痢。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米饮汤送下。各家论述:《活幼口议》:木香、黄连一阴一阳药,木香善导水利气脉,黄连厚肠胃,二味君臣相佐,阴阳相须,加之豆蔻温和脏腑,止泻痢功效弥良。
-
神验黄连丸
《外台》卷二十五引《近效方》:方名:神验黄连丸组成:黄连1两,茯苓2两,阿胶1两(炙)。主治:痢疾,无问寒热。用法用量:量患轻重,每服30-40丸,空腹以饮送下。渐渐加至60丸,不过5-6服必愈。制备方法:上先捣黄连、茯苓为末,以少许水溶阿胶,和为丸,众手丸之,晒干。
-
秘制珍珠丸
《饲鹤亭集方》:方名:秘制珍珠丸组成:珍珠5钱,竺黄5钱,琥珀5分,银胡5分,犀黄5分,木香5分,雷丸5分,南星4钱,胡连1钱5分,槟榔7钱,鸡内金1两,金箔50叶。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痰迷心窍,夜卧惊悸,烦躁不安。用法用量:7岁以下每岁1丸,惊风加倍,男妇大人量症轻重,至30丸为则,日3次。油面、诸蛋。
-
招风耳
招风耳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畸形的构成主要是由于舟甲角角度过大所致。表现为耳廓平坦,与颅骨近似直角,耳廓较大,不完全对移。对耳轮发育不全,耳甲深大,耳舟及对耳轮正常解剖形态消失,耳廓上半部扁平,舟甲角大于150°或完全消失。正常成人耳廓上端与颅侧壁距离不超过2cm,耳廓整体与颅侧间夹角为30°。招风耳则表现为这一距离的超限,和夹角的扩大,约成90°。畸形多为两侧,轻重程度可不相同,或只见于一侧。就诊时常以男性为多,女性则因头发遮掩,具有一定隐蔽性临床表现1.两耳耳廓显著向外侧耸立突出,也可只见于一侧;2.耳廓上端与颅侧壁距离大于2cm,夹角约成90°;3.耳廓上半部扁平,舟甲角大于150°
-
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率
定义: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患者死亡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它任何因素。计算公式:意义: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与患者本身病情轻重、手术质量和麻醉质量等密切相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
小口畸形
严重者口裂呈鱼口状,其大小仅容一指尖,主要影响饮食和语言功能,但口腔内粘膜组织一般未受到损害为其特点。小口畸形的修复方法较多,主要可依口裂畸形的发生原因、程度轻重和口角周围疤痕多寡而定。诊断依据1.有烧伤或感染病史;辅助检查1.一般情况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3.未愈:小口畸形未矫正。
-
小儿指纹
概述:小儿指纹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属小儿指诊法。是儿科独特的诊病方法。出唐·王超《水镜图诀》。《中医药学名词》(2010):小儿指纹(infantilevenuleofindexfinger)是指3岁以下小儿食指桡侧的浅表络脉。观察法: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
太阳活动周期
太阳活动的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为其主要表征。太阳活动强时可放射出高通量的电离辐射,尤其是太阳耀斑出现时,发射出大量的紫外线和带电粒子,可影响短波通讯及地球的气候、生命活动、人类健康。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包含着的12年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
粪便白细胞
粪便白细胞检查是粪便常规中的一个项目,可以帮助了解消化与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
火针密刺法
火针密刺法为火针操作方法之一。指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火针刺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的密一点,以每针相隔1厘米。密刺疗法以足够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病损组织的新陈代谢。此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
-
穴位皮肤温度变化
如对60例肝实证患者双侧肝俞、太冲穴的皮温测试中,病人穴位皮温测值的平均数都较健康人对照组高。其中肝俞穴增高0.38℃,太冲穴增高0.39℃。而在重症患者中,肝俞、太冲穴皮温较健康人组分别高0.7℃或1.55℃,说明病情轻重与皮温变化成正比关系,同时也提示原穴和背俞穴皮温变化可作为反应相应内脏病变的客观指标。
-
红舌
红舌(redtongue)为舌色的一种。是指舌体颜色鲜红的舌象。《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针穴
针穴是指用于针刺治病的孔穴,即穴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之五·典章三十二·学校二》:“如有诊候不明,妄投药剂,误插针穴,致伤人命者,临事详其轻重追断。”
-
表针
表针指外用针刺。表:外面;浅表。《备急千金要方》:“若治诸邪风鬼注,痛处少气,以毫针去之,随病轻重用之,表针内药,随时用之。”这里指外用针刺,内服汤药,针药并用。
-
营卫气血
概述:营卫气血:1.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四种精微物质和动力基础;2.温病的辨证纲领。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四种精微物质和动力基础·营卫气血:营卫气血指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四种精微物质和动力基础。它既是对温热病四类症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
随变而调气
随变而调气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病在何经及病情轻重等情况,而采用相应的针灸治法,以调其经气。
-
提插法
提插法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将针上提或下插的动作。提插的幅度一般不宜过大,但轻重快慢,则应根据病情虚实而有区别。补法以插为主,重插轻提(紧按慢提);泻法以提为主,重提轻插(紧提慢按)。大幅度的反复紧按称捣针法,轻微有节律的捣动称为雀啄法。
-
八脉主病
八脉主病是指小儿食指三关的八种脉纹主病。小儿指纹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出唐·王超《水镜图诀》。纹在风关是邪浅病轻,纹透气关是邪较深,纹达命关则病尤重,若指纹延伸至指端为“透关射甲”,则病更重。水字肺惊证已见,乙知疳疾要调和。”“形如曲虫疳患久,如环肾积细详看。
-
三关纹
三关纹即小儿指掌脉纹。小儿指纹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观察指纹以诊断疾病是儿科独特的诊病方法,其法主要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纹在风关是邪浅病轻,纹透气关是邪较深,纹达命关则病尤重,若指纹延伸至指端为“透关射甲”,则病更重。
-
支改斋
支改斋即支秉中。支秉中为明代医生,字改斋。履籍不详。擅长小儿科,著有《保婴直指》(佚)、《痘疹玄机)4卷。对于痘疹,主张不泥守前人的方剂,应当根据人的气血虚实寒热以及痘疹的多少轻重等不同情况,灵活施治。
-
司外揣内
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司内揣外
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哮喘急性发作
哮喘急性发作又称哮喘加重,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的突然出现或进行性加重,常有呼吸窘迫,以呼气流速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病态。常因接触致敏原等刺激物或治疗失败所致。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但亦偶尔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
-
五决
五决为诊断术语。决,判断。临床要结合五脏脉象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
注解伤寒论
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全书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