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
衰㈠(shuāi,音摔)衰老;《灵枢·本脏》:“有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灵枢·寿夭刚柔》:“病九日者三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
鼹科
鼹科是食虫目的1科,绝大多数营地下生活,形如圆筒,耳、眼均不明显,颈部不分明,肢短,4足十分发达,头尖,吻部尖长。平时孤栖,但几个鼹鼠可共用1个巨大而复杂的洞道系统,终年昼夜活动,无冬眠。取食地下的蠕虫、昆虫幼虫、各类无脊椎动物等,少数兼食植物。在北美始见于渐新世中期,在欧洲始见于始新世,在亚洲仅见于近代。
-
物候
物候是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变化规律对节候的反应。我国有关物候的记载甚早,《吕氏春秋》等书中已有记述。人的生命活动与节候有密切关系,物候在医学上有一定意义,中医学已作为调摄治病用药的一种依据。例如人的脉象变化有春弦、夏洪、秋缓、冬沉,故所用方药因机体随节候的变化而有不同。
-
终
终①永久,终久。《素问·天元纪大论》:“传之后世,无有终时。”《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指经气消亡。《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目睘绝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终而不得反。”《景岳全书·论治》:“始非治虚之法也。”
-
鬼臾区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相传为黄帝之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
先
先①指病本,与“标”相对。《素问·贼风》:“先巫者知百病之胜。”《素问·六节脏象论》:“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灵枢·五变》:“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日者为病温。”
-
成全大夫
成全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正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鬼容区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相传为黄帝之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
平胃丹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人参3钱,白术5钱,薏仁5钱,芡实5钱,砂仁3粒,吴茱萸5分。主治:肾虚吐呕。用法用量:水煎服。方中除人参救胃之外,其余药品俱入肾经;肾火生脾,脾土始能生胃,胃气一转,呕吐始平,此治胃而用治肾之药。
-
郎中
郎中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
月郭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一月之中,月的圆缺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月生之时,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时,气血充实,肌肉坚盛;月郭亏时,经络空虚,气血衰少。针刺治疗时应参合天时而调血气,“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勿泻,月满勿补,月郭亏气血衰则为难治。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
冰
冰㈠(bīng,音兵)①水冻结后形成的固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天寒则裂地凌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㈡(níng,音凝)“凝”的本字。《素问·诊要经终论》:“九月十月,阴气始凝,地气始闭。”
-
焦
焦㈠(jiāo,音交)①同“膲”。脏器名,六腑之一。见“三焦”。《素问·诊要经终论》:“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见“焦满”。㈡(qiáo,音桥)通“憔”。《素问·上古天真论》》:“五七,阳明脉衰,面始憔,发始堕。”
-
阴秉旸
阴秉旸为明代医家。自号卫涯居士。太平(今属安徽)人。先为朝官,历任监察御史,平凉同知、陕西佥事参议等。于医理亦颇精通,尝谓“原病有式,针灸有经,医疗有方,诊视有诀。运气则《全书》,药性则《本草》,独始生之说未及闻。”诠次《内经》,条疏图列,化以成章,成《内经类考》(又作《内经始生考》)10卷。
-
体积功
体积功是把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功分解成体积功W体(即由于体系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功)和非体积功W′(除体积功以外的其它所有的功,如电功等)。这时:ΔU=Q-W体W体=p外(V2-V1)=p外ΔV式中p外——恒定外压,kPa;R——气体常数(R=8.314J·mol-1·K-1);
-
成安大夫
成安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称者。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系统的宏观性质之一发生变化,系统的状态也随之变化。变化前的状态称为始态或初态,变化后的状态称为终态。由始态至终态的变化过程称为热力学过程。在过程中系统所经历的路径称为途径。
-
太医院令史
太医院令史为元代医官名。为太医院内低级官员。共设八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其选任及待遇,政府规定要在各部令史并相应职官内选取。若系省部发去,考满同诸监令史,拟正八品,自用者降等任用。太医院令史一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
-
热力学函数
状态函数也称热力学函数(thermody-namicfunction)。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是用它的一组宏观性质来描述的。状态函数在热力学过程中的改变值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系统变化所沿的途径无关,用数学式表示,对状态函数,其中△X为X值的增加,Xl及X2分别为始态及终态的X值。
-
磁暴
人体磁场与地球磁场有密切关系,磁暴可影响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的磁性状态,从而引起生理、病理过程的改变,已发现磁暴对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影响。
-
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也称热力学函数(thermody-namicfunction)。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是用它的一组宏观性质来描述的。状态函数在热力学过程中的改变值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系统变化所沿的途径无关,用数学式表示,对状态函数,其中△X为X值的增加,Xl及X2分别为始态及终态的X值。
-
针灸科
针灸科为中医学分科之一。指以针刺、艾灸等手段治疗疾病的科目。针灸治病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均设有针灸科。一直沿袭至今。针灸疗法由来已久,唐代始设针科,宋代设针兼灸科,元、明两代均设有针灸科,清朝前期也设针灸科,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太医院中取消针灸科。参见十三科条。
-
太医院院使
太医院院使为元、明、清代医官名。元代置太医院院使2人,始设于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官阶正二品,以后各代略有增减,其官阶亦有变化。金代始设太医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为提点,下设院使,从五品。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定置院使一十二员,正二品。明代,太医院院使取代了太医院令的最高医官地位,其官阶为正五品。
-
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意谓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都是以达到阴阳之气和调而后止针。语出《灵枢,终始》。
-
尤伸仁
尤伸仁为明代医家,字依之。无锡(今属江苏)人。尝得喉科外用秘方17张,本此业喉科。又承家学,益精其技,曾治愈严文靖、范屏麓、孙雪窗等人之疾,三人共出资财,于嘉靖(1522~1566)年间为尤氏补太医院吏目,医名日盛。祖传《尤氏喉科秘书》,至裔孙尤存隐始编订传世。
-
中心体循环
在细胞周期中,中心体具有复制-分离-复制的周期,这一过程称为中心体循环。中心体循环始于G1期,到G2期时,两个子代中心粒达到了足够的长度,但仍处于同一个中心体内。中心体内的一对中心粒在S期与DNA同步复制。
-
雪苔针论
《雪苔针论》为书名。王雪苔编著。全书分为“针灸史与针灸文献”“经络与腧穴”“针灸疗法与手法”“针灸临床治疗”“针灸研究方法学”“针灸的现状与未来”“其他”七个部分。研究始于文献和学术史而归于针灸的方法学研究以及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思考,对于当今的针灸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病在头者取之足
病在头者取之足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意谓头部病症,可取刺于下肢足部穴位。如太阳头痛取昆仑;阳明头痛取解溪;少阳头痛取足临泣;厥阴头痛取太冲、涌泉等是。
-
IS峰
在神经元的峰电位中,其由轴突起始部(初节)的兴奋所引起的峰电位,称为IS峰。所谓轴突起始部是指从细胞体向轴突过渡的部分,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是轴突尚未裹以髓鞘的部分。因为多数神经元中轴突起始部的阈值比细胞体和树状突低,所以由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最初引起的是IS峰。
-
青黛雄黄散
《三因》卷十:方名:青黛雄黄散组成:上好青黛、雄黄各等分。功效:令毒气不聚。主治:始觉中毒,及蛇虫咬,痈疽才作。用法用量:每服2钱,新汲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秋取诸合
秋取诸合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合,指各经合穴,如尺泽、曲池之类。因秋天阳气衰少为弱,阴气始生为微,针刺时应取相应的合穴。
-
小痹
小痹为病名。指邪在孙络,随脉往来的一种痹病,因邪入未深,故称小痹。《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注:“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脉也。”
-
音气
音气生理学名词。指发生声音的气力。声音的大小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肺主呼吸,脾主生气,肾主纳气。三脏之气盛,发出的气声洪亮;三脏气衰,则声音低微,气弱懒言。《灵枢·终始》:“音气益彰,耳目聪明。”
-
病在腰者取之腘
病在腰者取之腘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意谓腰部有病,当取刺于胭部穴位。如腰痛取委中等是。
-
补阴泻阳
“补阴泻阳”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补阴:补五脏之不足;泻阳:泻六腑之有余。张志聪:“补阴者,补五脏之衰阴;泻阳者,导六气之外出。”
-
王汉皋
王汉皋即王燕昌。王燕昌为清代医家,字汉皋,河南固始人。家中七代为医,著有《王氏医存》一书(1874年刊行)。
-
已刺勿醉
已刺勿醉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酗酒。《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醉”。
-
石公集
石公集为唐代眼科医生。同州(今陕西大荔)人。祖、父均以精针拨白内障术名世。公元837年治杜眼病,诊断为白内障,谓须年后,脂老硬如白玉时始可手术。至至,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斜拨去之,如蜡塞管,蜡去管明。可见石氏对针拨白内障之病理发展、手术治疗的时机和适应证均有相当正确的认识,其手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意谓病在下半身的,可取刺于上部的穴位治疗。
-
目见黑花飞蝇
目见黑花飞蝇为症状名。指患者自视眼前常有黑花如飞蝇状。《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九:“肾水既虚,肝无以滋养,故见于目者,始则䀮䀮不能瞩远,久则昏暗,时见黑花飞蝇。”为多种内障眼疾常见症状。
-
已刺勿渴
已刺勿渴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大渴。《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渴”。
-
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是相对于物理时间的主观时间。由于物理上继起的几个事件,可在心理上被感知为相对同时发生的(如极点的几个继起的钟声),即相断事件知觉成相对同时发生的,这种体验叫做“知觉到的现在”。如果两个声音刺激之间间隔达到两秒,则这种整体性就会消失。因此,时间上的接近会促进知觉的组合。
-
脾湿汤
《石室秘录》卷三:方名:脾湿汤组成:薏仁1两,芡实1两,茯苓3钱,车前子1钱,白术5钱,肉桂1分(不可多)。主治:痛风。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用肉桂一分,得桂之气,而不得桂之味,始能入诸关节之间,以引去其水湿之气也。
-
宇陀萨玛·元丹贡布
1202)为宋代著名藏医学家。又称小宇陀(或后宇陀)·元丹贡布。系老宇陀·元丹贡布第十三世孙。据载,八岁始学医,曾先后六次去印度求学。医著很多,曾用厘定后的藏文增补《四部医典》,著有《宇陀萨玛·元丹贡布亲注四部医典》、《大小八支集要》、《切脉学五章》、《宇妥药诊十八支》等多种医著。
-
已刺勿怒
已刺勿怒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大怒。《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怒”。
-
子肿·气滞证
子肿·气滞证(gestationalanasarcawithqistagnationsyndrome)是指气机郁滞,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下滞,以妊娠肢体肿胀,始于两足,渐延于眼,皮色不变,随按随起,胸闷胁胀,头晕胀痛,舌淡苔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子肿证候。
-
经期延长·血瘀证
经期延长·血瘀证(menostaxiswithbloodstasissyndrome)是指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以致经行淋漓,7~15天始净,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为常见症的经期延长证候。
-
检验前过程
检验前过程(pre-examinationprocess)又称分析前阶段(preanalyticalphase),指按时间顺序,始于临床医师提出检验申请,止于分析检验程序启动,其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递。
-
分析前阶段
分析前阶段(preanalyticalphase)又称检验前过程(pre-examinationprocess),指按时间顺序,始于临床医师提出检验申请,止于分析检验程序启动,其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