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体系
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深反射亢进;无病理反射。
-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新皮层:在动物实验中电刺激新皮层,除了能引致躯体运动等反应以外,也可引致内脏活动的变化。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锥体系及其功能:锥体系一般是指由大脑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的传导系(即锥体束,或称皮层脊髓束);
-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构成大脑半球表面的灰白质部分,有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大致以一定的层次排列着,但细胞的组成和机能由于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中央沟前方与外侧裂上方的区域称为额叶,外侧裂下方区域称为颞叶,中央沟后方至顶枕裂间区域称为顶叶,顶枕裂后方较小区域称为枕叶。锥体系发动运动,锥体外系协调运动。
-
老年性痴呆
(2)病毒感染:发现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可发生在形态学上类似于AD的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结构变化。其临床表现中都有痴呆症状。(4)神经递质学说:AD病神经药理学研究证实AD患者的大脑皮质和海马部位乙酰胆硷转移酶活性降低,直接影响了乙酰胆碱的合成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以及5-HT、P物质减少。
-
高弓足
另一些疾病则比较少见,如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综合症、Charcot-Marie-Tooth病等。初期后足多正常。由于跖趾关节背伸畸形引起跖趾关节半脱位,使近节趾骨基底压在跖骨头的背侧,将加重跖骨的跖屈畸形,导致负重处皮肤增厚,胼胝体形成,甚则形成溃疡。图2跖屈型高弓足X线检查,应摄负重条件下的足正侧位X线片。
-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综合征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GSS)综合征多见于30~晚期痴呆。症状体征:病初主要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最终合并痴呆、缓慢进展的痉挛性截瘫,脑干受累出现橄榄脑桥小脑变性症状。2、切断传播途径:(1)严把海关进出口,严禁从疯牛病疫区进口动物源性饲料、生物制品和与牛相关制品;
-
获得性肝脑变性综合征
从食物中摄取的某些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及酪氨酸,在肠内产生的苯乙胺和酪胺不能在肝内清除,或因门体循环分流而使这两种胺直接进入脑组织,在脑内又受非特异酶的作用形成β-羟苯乙醇胺和鲜胺,后二者取代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正常传导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因而发生神经传导障碍。
-
肌张力改变
概述: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健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
-
躯体运动中枢
脊髓和脑干有低级的躯体运动中枢,都受大脑皮层高级运动中枢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运动柱”,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运动柱内细胞之间的环路,使不同层次的神经元广泛联系,对输入信息的总和发生反应。如大拇指所占区域的大小,几乎是整个大腿所占区域的十倍,这是因为大拇指的功能比大腿的复杂所致。
-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
-
Creutzfeldt–Jakob氏综合征
概述:又称,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以精神症状、视觉症状及运动症状等三种症状中之一种开始,约50%病例的早期症状为精神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定向力缺失、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下降以及情绪不稳等。运动症状以步行障碍和不自主运动开始,肌强直、肌萎缩、肌束性震颤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