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质
在典型的细胞中,细胞质的最外层分化为细胞膜,其内部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无颗粒的透明状,是由外质和内质所组成。如果将这些结构进行分类,那么,属于膜结构的有内质网(糙面内质网或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各液泡系统、线粒体、叶绿体、有环片层和间体等;而在这些结构之间充满着液态的细胞质基质。
-
细胞质遗传
生物的大多数性状是受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染色体上的DNA存在于细胞核内,受核内DNA控制的遗传叫做细胞核遗传。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相似的性状。如果假定甲品种作父本和乙品种作母本相交定为正交,则以乙品种作父本和甲品种作母本相交则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不同,可判断为细胞质遗传。
-
星体
星体astralbody指在细胞分裂期,从纺锤体两极的各个中心粒向四周皇辐射状生出的结构。星体的微管与纺锤体、神经组织和鞭毛等的微管一样,都是由微管蛋白(tubul-in)组成的。从由秋水仙素等抑制细胞分裂以及摘除有丝分裂器等一些实验来看,可以认为中期后的星丝微管给赤道面的表层细胞质提供诱发分裂沟的信号。
-
微管组织中心
存在于细胞质中决定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组装的结构叫微管组织中心。MTOC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组装过程中的成核反应,微管从MTOC开始生长,这是细胞质微管组装的一个独特的性质,即细胞质微管的组装受统一的功能位点控制。MTOCs不仅为微管提供了生长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了微管的方向性。
-
卵裂
受精卵进行的快速有丝分裂(受精卵经过多次连续迅速的细胞分裂,形成许多小细胞的发育过程),称为卵裂,卵裂时细胞不会生长,只是被分割成很多小细胞,这些由小细胞组成的中空球形体称为囊胚(blastula)。卵裂后形成的大量小细胞,是便于以后形态发生中细胞的重排、胚层和器官原基的形成和胚体体形的塑造。
-
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是雌雄同株植物中,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植物品系。F1自交产生的F2,可育株与不育株之比为3∶1,难以用普通方法保持雄性不育系,在农业生产上也不可能广泛利用。对其他作物的雄性不育系,也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
-
内质网
内质网是指细胞质中一系列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形成一个隔离于细胞质基质的管道系统。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常见于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例如消化腺上皮细胞、肝细胞等。
-
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及内含物等构成。细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是肽聚糖,而不含纤维素和几丁质。荚膜是一层透明的胶状物质,由多糖类物质组成,具有保护作用。有些种类的细菌生长到某个阶段,菌体失去水分浓缩成1个椭圆形的内生孢子,称为芽孢。
-
胞质环流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是围绕中央液泡进行的环形流动模式,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cyclosis)。胞质环流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胞质环流对于细胞的营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不断的分配各种营养物和代谢物,使它们在细胞内均匀分布。
-
离子泵
离子泵是膜运输蛋白之一。Ca2泵分布在动、植物细胞质膜、线粒体内膜、内质网样囊膜(SER-likeorganelle)、动物肌肉细胞肌质网膜上,是由10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形成的跨膜蛋白,它是Ca2激活的ATP酶,每水解一个ATP转运两个Ca2到细胞外,形成钙离子梯度。10-8摩尔/升,细胞间液Ca2浓度较高,约5×10-3摩尔/升。
-
细胞质决定子
卵细胞质各区域的组分并不相同,卵裂使不同的胞质组分分割进入各卵裂细胞,这些特殊细胞质组分称为细胞质决定子。细胞质决定子对胚胎的早期发育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细胞的早期分化。细胞质决定子在卵母细胞中已然形成,受精卵在数次卵裂中,决定子一次次地重新改组、分配。
-
pH自动稳定器
pH自动稳定器(pHstat)原来是指使培养液的pH值自动保持稳定的装置,但细胞本身具有使细胞内pH值大致维持稳定的机制,所以有时也称为pH自动稳定器。(2)被称为生物化学的pH自动稳定机制,由于某种原因细胞质的pH上升,而烯醇磷酸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增高,由于烯醇磷酸丙酮酸生成强酸的苹果酸,结果使pH下降。
-
内源RNA病毒属
线状dsRNA基因组约14kb-17.6kb,特征性的基因组包括一个位点特异性的缺刻,位于编码链距5’末端1.2-2.7kb的位置,该属病毒缺乏病毒粒子蛋白。自然条件下,病毒能侵染一些栽培稻(Oryzasativa),野生稻(Oryzarufipogon),蚕豆(Viciafaba),芸豆(Phaselousvulgaris),其他可能被侵染的植物有苜蓿、大麦、木薯和辣椒。
-
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是进行外分泌的腺体,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由腺上皮包围起来的腺体和排泄分泌物的导管即排泄管,所以也称为导管腺。按不同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分类:(1)按构成腺体的腺细胞数,分为单细胞腺与多细胞腺。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在漏出分泌腺中,也有大量分泌物和与细胞质分离者,所以很难明确地加以区别。
-
外质
这一部分呈透明状(透明质),通常不存在光学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颗粒。它处于凝胶状态(原生质凝胶)。在外质和内质之间,因为与细胞质基质有关,所以在电子显微镜下不存在明确的界线。原生动物中的外质又称“外肉”,最外层往往分化为硬的外皮,在“外肉”上,除纤毛、鞭毛之外,还分化出与摄食、排泄等有关的细胞器。
-
乙型反转录病毒属
本属其它成员有低密度表面突起和圆柱状核心,为“D”型病毒形态。病毒衣壳装配在细胞质中进行,粒子由细胞质膜出芽释放。病毒基因组每个单体的大小为8-10kb,除了gag、pro和pol外,MMTV还有附加基因sag,它的产物作为超抗原,sag基因的位置在基因组的3’末端。
-
伴生病毒属
基因组编码一个多聚蛋白,随后切割成一系列产物,包括3个外壳蛋白,外壳蛋白上游大约有400个氨基酸。内含体周围分布着线粒体。病毒粒子常分布在细胞质内一种直径为45nm的小管中,这种含病毒粒子的小管也出现在筛管内。伴生病毒属病毒的自然寄主有限,欧防风黄点病毒系统侵染一些伞形科植物及个别其它科植物。
-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寄主: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病毒粒子存在于寄主植物叶肉细胞中,常分散分布或聚集在细胞质或液泡中,多数病毒在细胞核中也存在病毒粒子。
-
小菌落实变型
(2)抑制型小菌落突变型:其表型和中性小菌落突变型相似,但是和中性小菌落突变型不同的,在于它们和野生型酵母菌杂交后所得的二倍体细胞大部分是小菌落。(3)分离型的小菌落突变型:这种类型和中性小菌落突变型的表型相同,但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核基因控制着ρ粒子的保持或合成,从而影响到细胞质性状。
-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病毒感染寄主后,在细胞质中存在着成束的病毒粒子有的粒子分散分布。在表皮、叶肉组织和维管束薄壁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观察到拄状内含体和一种特殊的网格状膜状体,没有核内含体。大麦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寄主范围窄,大麦黄花叶病毒和大麦轻型花叶病毒仅感染大麦。
-
线粒体病毒属
Cryphonectriaparasiticamitovirus1-NB631(CpMV1-NB631)–感染组织中含双链RNA线粒体部分没有检测到病毒结构蛋白。CpMV1-NB631推断的编码链仅在线粒体中可能被翻译,在细胞质中不翻译。当感染交配的雌性伴侣时,通过子囊孢子的传播率是20–50%,而感染交配的雄性伴侣不经子囊孢子传播。
-
休眠孢子
休眠孢子restingspore(1)休眠孢子指在营养体的细胞中,在细胞质中孢子形成后,形成厚的细胞膜(厚垣孢子),具有很强的耐干性、耐寒性可通过不良环境的孢子。有象卵孢子那样以有性生殖形成的,有在数周或数月后发芽的;也有象冬孢子那样越冬后发芽的。此种壁一部分有孔,有胶状塞子封闭小孔,塞也有硅质化的。
-
赤道画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一直分散在纺锤体内的微动的染色体逐渐聚集在赤道面上,各着丝粒排列在这个平面上而形成赤道板。而在植物细胞中,则从赤道面的中央部位发展形成成膜体,在赤道面上形成细胞板;(2)赤道画是指将联结动物卵的动物极和植物极的卵轴作垂直二等分的切面。
-
雀麦花叶病毒属
每个RNA3`端为tRNA结构,能结合酪氨酸,所有RNA3`端的200bp为同源区,RNA的5`端有一个甲基化帽子结构。雀麦花叶病毒属病毒粒子存在于侵染组织的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中,通常大量聚集在细胞质中,并呈结晶状排列。本属病毒主要分布于美国、欧洲、南非等地。豇豆褪绿斑驳病毒和蚕豆斑驳病毒可由叶甲和象甲传播。
-
苜蓿花叶病毒属
中文名称:苜蓿花叶病毒属英文名称:Alfamo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雀麦花叶病毒科苜蓿花叶病毒属苜蓿花叶病毒属成员: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苜蓿花叶病毒属基本特性:苜蓿花叶病毒属病毒粒子为杆菌状或准等轴对称的长形,粒子的圆柱部分由六角晶格组成,两端是等轴多面体结构,无包膜。
-
配子发生
在配子发生过程中,二倍体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germcells)要通过减数分裂和分化才能转化成单倍体的卵或精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后者经过进一步的分化才能形成能够运动的精子,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和三个极体。
-
胞质分裂
胞质分裂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之后发生的细胞质的分裂.另一是在动物细胞中,于细胞分裂的末期,赤道板上的表层细胞质部位向中间凹陷缢缩。虽然典型的胞质分裂是使母细胞二等分,但在动物的不等分裂卵的卵裂,被子植物的花粉粒分裂,苔类、蕨类、苏铁等,以及多细胞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其母细胞都进行显著的不等分裂。
-
真菌朊病毒
在酵母和丝状真菌中,病毒感染在细胞质转移的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特异性地发生。尽管人们期望生物中的朊病毒显示相似的行为,但已知的5种真菌朊病毒中,四种{[URE3]、[PSI]、[Het-s]和[PIN]}是自我繁殖的淀粉样蛋白质,而另一种{[BETA]}是自动活化的蛋白酶。
-
植物极
脊椎动物的卵呈球形,根据卵内所含的细胞质、卵黄、色素、细胞器等物质的分布的不同,将卵细胞区分为两半球或两极。细胞小而多细胞质较多、营养物质(卵黄)较少的一极,称为动物极。细胞核偏位于动物极。与动物极相对的一端,细胞大而少,含较多的营养物质,称植物极。
-
豌豆耳突花叶病毒属
有的株系含有717bp的卫星病毒RNA。病毒感染寄主植物后,在感病植株的细胞核中有大量病毒粒子积累,在细胞质中较少,分散分布或呈结晶状排列,感染早期病毒粒子只在细胞核中,是病毒复制的场所,以后随着核被破坏而进入细胞质。病毒易机械接种传播,在自然界由蚜虫以持久方式(循回性)传播,但易丧失蚜传能力。
-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产生的雌配子很大,无鞭毛或尾等结构,不能运动,细胞质发达并贮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后受精卵的发育提供养料,这种雌配子称为卵细胞。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合子的生殖方式称为卵式生殖。
-
原生质体
革兰氏阳性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也可用果胶酶以及纤维素酶)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原生质体由原生质分化形成,具体包括细胞膜和膜内细胞质及其他具有生命活性的细胞器,植物和动物的如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而病毒如核糖体、拟核等。
-
胞饮作用
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继而从这些伪足的前端形成面向细胞内的凹陷,凹陷前端进一步缢缩断离而形成小泡(胞饮液泡)。通常这些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在一起,将内容物消化后,摄入细胞质内。碳水化合物或核酸本身并不是胞饮作用的诱导物,但若与蛋白质等共存时可一起被摄入。
-
肌纤维
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skeletalmuscle)的肌细胞,典型的肌细胞是圆柱形的长细胞(长度为1~100μm),并且含有许多核(可多达100个核)。每个肌纤维被一层细胞质膜包被,这种细胞膜称作肌纤维膜(sarcolemma)。扁平的细胞核位于肌纤维膜的下方,并沿细胞的长度多点分布。在肌细胞的细胞质中由成束的肌原纤维。
-
胚盘
胚盘是动物多黄卵动物极处形成胚胎的盘状区域。卵内大量卵黄集中于植物极,少量细胞质主要集中在卵黄的顶部呈小盘状,细胞核位于盘状的细胞质内。卵受精后,在胚盘中心开始进行卵裂等发育过程,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及某些软体动物。哺乳动物胚泡的内细胞团在原肠形成时细胞增殖、重排,形成扁平圆盘状,也称胚盘。
-
液泡
液泡是在细胞质中由单层膜包围的充满水液的泡,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溶有很多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无机盐。液泡的功能是参与细胞的水分代谢(如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同时也是植物细胞代谢副产品及废物(如蔗糖、植物碱、丹宁、多余的无机盐等)屯集的场所。
-
细胞松弛素B
5微克/毫升可阻止蛙的受精卵的卵裂沟的形成,致使不能进行正常的卵裂,也抑制淋巴球、海胆卵、肺上皮细胞等的细胞质分裂,还阻止原肠陷入(海胆、螠虫等),鸡的第五天的雏鸡输卵管的管状腺的形成,唾液腺的形成,阻止因胚神经索的生长圆锥的运动引起的伸长等,阻止发育、形态形成等过程。
-
核孔复合物
核被膜上有许多孔,称为核孔(nuclearpore),是细胞核膜上沟通核质与胞质的开口,由内外两层膜的局部融合所形成,核孔的直径为80~NPC是一 形结构,外经120nm,并呈现8面对称。从中央运输蛋白向外伸出8个 辐(spoke)并与核孔复合物的细胞核面的核质环(nucleoplamicring)和细胞质面的胞质环(cytoplasmicring)相连。
-
输入蛋白
输入蛋白是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存在于胞质溶胶中,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这种受体称为输入蛋白。它们作为一种穿梭受体(shuttlingreceptor)在细胞质内与核蛋白的核定位信号结合,然后一起穿过核,在核内与亲核蛋白分离后再返回到细胞质中。输入蛋白有α和β两种亚基。
-
皮肤印戒细胞淋巴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印戒细胞淋巴瘤于1986年Hanna等首先报告,认为是生发中心细胞淋巴细胞的异型。免疫组化:检查见有些瘤细胞胞质中,IgG重链及κ轻链阳性,染色阳性物质位于细胞质空泡周边,形成印戒细胞状。诊断检查:应与转移性粘液癌及五色素性恶性黑素瘤鉴别,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加以区别。
-
成膜体
成膜体是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等高等植物细胞质分裂时所出现的一种构造。在生活细胞中,沿纺锤体轴表现出强的复屈折性,在微分干涉显微镜下能看到较粗的纤维状构造。及至末期在成膜体的中央部位出现多隔体(phragmosome或纺锤体spin-dle),在电镜下呈小泡聚集,并本身增大相互融合而形成所谓细胞板的膜层。
-
单体隔离蛋白
将能够同单体G-肌动蛋白结合,并且抑制它们聚合的蛋白称为肌动蛋白单体隔离蛋白,如抑制蛋白(profilin)和胸腺嘧素(thymosin)。改变细胞质中单体隔离蛋白的浓度或改变它们的活性,就会使细胞质中肌动蛋白单体-聚合体的平衡发生变化,它们的活性和浓度决定着肌动蛋白是趋于聚合还是去聚合。
-
细菌外膜
在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层,有由肽葡聚糖形成的细胞壁,在壁的外面,又有由蛋白质、磷脂质、脂多糖形成的膜层,与里面的细胞质膜相对应,特称此层为细菌外膜。外膜比细胞质膜的磷脂质含量低,但脂多糖的含量则比较高。其主要蛋白质的部分与特异的内面的肽葡聚糖以共价键结合。
-
胞内胚质发生说
胞内胚质发生说是窦佛里斯(H.DeVries)提出的假说。进入细胞质的胚质再不能返回核内。胚质于细胞分裂时传递给子细胞。窦佛里斯的假说已是后来基因学说的重要先驱,也是对他以后的物种突变说的一种预言。窦佛里斯对待胚质,犹如把担负生物遗传的整体喻为分子,而把胚质则看做是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
-
油橄榄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有4个ORF,ORF1编码103kDa的复制酶,ORF2编码91kDa的复制酶,并与ORF1产物协同作用。油橄榄病毒属病毒粒子存在于寄主植物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感病细胞内缺乏内含体,除了细胞核之外,其他主要细胞器都受到影响,细胞质中出现许多膜状结构以及与液泡膜相连的膜质小泡。本病毒在阿普利亚及意大利南部有报道。
-
大麦病毒属
中文名称:大麦病毒属英文名称:Hordei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帚状病毒科大麦病毒属大麦病毒属成员:大麦病毒属基本特性:大麦病毒属成员三分体基因、杆状粒体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很容易通过感染植物所结的种子传递给下一代,该病毒的不同毒力株可使大麦产生不同的病害症状,并造成大麦减产。
-
无核细胞
虽称无核细胞,但并不是把核除掉了的细胞,而是E.H.Haeckel(1866)假定的在进化道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无核细胞质团,称为无核原生质团(monera)。以后P.J.vanBeneden(1875)把极体出现前一如在胚胞消失的(卵母)细胞,以及L.Auerbach(1876)对一般细胞分裂对细胞核消失的细胞质团,也都应用了这一名称。
-
甘薯病毒属
甘薯轻型斑驳病毒产生的多聚蛋白为390kDa,切割产生10个功能蛋白,包括柱状内含体解旋酶、Nia-VPg、核内含体蛋白酶NIa-Pro、NIb、复制酶P1、Ps、辅助成分蛋白酶HC-Pro和外壳蛋白等,外壳蛋白由一种多肽组成。在叶肉组织的细胞质中观察到柱状内含体,病毒粒子分布在细胞质中。
-
绿萝病毒属
外壳蛋白对14kDa蛋白的合成起调节作用,尔14kDa蛋白的过量表达对寄主植物有致死作用。绿萝潜隐病毒在系统感染的寄主植物上很容易入侵,病毒粒子存在于薄壁组织和辅导组织中,在细胞质中进行组装和积累,常形成细胞内的结晶状聚集体、特殊的细胞学病理效应是细胞核膜发生扩张并囊泡化,细胞质中出现单层膜的囊泡体。
-
皮层反应
皮层反应是受精作用的反应之一,主要是防止多精受精,属于多精受精的二级阻断。机理是:当精细胞与卵细胞的细胞质膜融合时,激活了卵细胞的磷脂肌醇信号转导途径,引起卵细胞局部胞质溶胶中Ca2浓度的升高,激活了卵细胞;从机理上说,皮层颗粒释放的酶类破坏了卵细胞透明带中与精细胞结合的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