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化论
1972年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共同提出“间断平衡”的进化模式来解释古生物进化中的明显的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认为基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种以下的渐进进化模式,即线系渐变模式,不能解释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起源,反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唯渐进进化观点。关于小进化与大进化的关系问题,近年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①种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一个个体是不能长期生存的,物种长期生存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
-
达尔文学说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兴起,结合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新成就,对生物进行化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的见解,即现代达尔文学说,或称综合性进货机理学说。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主要由于突变和种群间的基因迁移,而这些因素必须在自然选择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亦称自然淘汰。进化发生于遗传的变异、突变、重组,但还需要有进化的外动力。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是居群适应于环境。不同基因型对环境的适应结果不一。群体遗传学也可以说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予以定量化的一种尝试。进化中的遗传漂变的重要性长久来是否定的,但无疑存在于自然界。
-
自然淘汰
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亦称自然淘汰。进化发生于遗传的变异、突变、重组,但还需要有进化的外动力。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是居群适应于环境。不同基因型对环境的适应结果不一。群体遗传学也可以说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予以定量化的一种尝试。进化中的遗传漂变的重要性长久来是否定的,但无疑存在于自然界。
-
植物种群
种群质量即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一般用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示。每个基因型在整个植物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型频率。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移和迁移等,主要是前两者。种群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
行为学
剥夺学习机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种特异行为和它们的生存条件的关系,研究其适应价值。行为学强调决定行为的进化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它们可以被内外环境的适当刺激触发。行为学家持进化论的观点,他们从行为的生存价值上来研究行为的功能意义,从比较各种动物功能上或形式上类似的行为中,探索行为的演化。
-
MRSA
MRSA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的缩写。但是这种变体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在医院之外也开始传播,在拥挤的监狱中颇为流行。万古霉素一种糖肽类抗菌药物,它和细菌中的另一种分子(细胞壁肽聚糖前体五肽)结合而抑制细菌细胞壁蛋白合成,因此使用万古霉素仍然可以杀死MRSA。
-
群体选择
一个种群如能分割为彼此不相同的小群,则自然选择就可能在各小群之间发生,这样的选择称为群体选择。达尔文所指的自然选择通常指个体选择。其后,哈密顿(W.Hamilton)等提出广义适合度概念。利他行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是:作出牺牲的个体,借助于自己近亲的努力,对未来世代的遗传作出了贡献。
-
中性突变
中性突变是指这种突变对生物体的生存既没有好处,也没有海处,就是说,对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适合度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他们不起作用。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这是中性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之处。
-
分子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是借助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学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这一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对表型水平上的进化起主要作用,而对分子水平上的进化则没有多少作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是由基因不断产生中性突变并通过随机漂变而在群体中消失或被固定,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而造成的。
-
显性
孟德尔,1865),相应的基因被称为显性基因。一般来说,野生型性状对突变型性状来说是显性(在诱发突变中,相反偶而也有野生型性状是隐性的情况),R.A.Fisher(1928,1930,1931)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修饰基因系统的自然选择、使野生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因而对突变基因成为显性的结果。
-
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是魏斯曼(A.Weismann)仅强调达尔文学说中的生存斗争原理(参见自然选择万能),对有关达尔文的变异及其遗传的理论进行了修改,也就是在他的种质论(种质为独立的和连续的思想)的基础上,对获得性遗传,也就是说对拉马克学说的精髓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新达尔文主义。
-
显性假说
不同来源的品系或自交系中有着不同的不利基因,这些品系间进行杂交而产生的杂种,由于一个亲本的显性有利基因有可能掩盖住来自另一亲本的不利基因,这样一种互补效应消除了不利基因的作用,使杂种的表现优于任何一个亲本,出现了杂种优势。
-
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时期大致是1910~分子遗传学是在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广泛使用的模式生物包括: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以及小鼠(Musmuscu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