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闭
淋闭病证名。又作淋閟、淋秘。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小便滴沥涩痛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谓之闭。《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令人淋闭不通。”详见淋、癃闭条。《丹溪心法·淋》:“淋闭,古方为癃。不通为癃。”
-
大分清饮
概述:大分清饮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利尿通淋。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下痢,黄疸溺血,邪热蓄血,腹痛淋闭。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黄疸、小便不利热甚,加茵陈二钱;邪热蓄血腹痛,加红花、青皮各一钱五分。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草龙胆;
-
小便失禁
小便失禁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因热者,小便频数不能自制,尿色黄赤。小便失禁的辨证论治:肺虚者,宜补中益气汤。肾与膀胱虚冷者,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膀胱火邪妄动者,则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
-
陈皮石韦散
处方:石韦1两,赤芍药3分,瞿麦穗1两,木通1两,陈皮3分,茯苓3分,桑白皮3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下焦有热,淋闭不通,小腹妨闷。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1日2-3次。以利为度。摘录:《鸡峰》卷十八
-
川芎石膏散
《医学入门》卷八:川芎石膏散:处方:川芎芍药当归山栀黄芩大黄菊花荆芥人参白术各1.5克滑石12克寒水石桔梗各6克甘草9克石膏防风连翘薄荷各3克砂仁0.75克功能主治: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闭,眼生翳膜,及中风偏枯。功能主治:风牙痛。主治:一切头风攻注眼目。如无茶,煎地骨皮汤服。
-
开闭煎
处方:夏枯草、白茅根、莽草、瞿麦、茯苓、冬葵子、西洋参、滑石、甘草。功能主治:男、妇小便淋闭。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产科发蒙》卷四
-
癃
《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癃,痔,遗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淋,古谓之癃。”②指小便不利,属癃闭之轻者。《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一说罢癃病为背疾,腰曲而背隆高;一说为躄,指足不能行之疾。
-
柴胡清骨散
《医宗金鉴》卷四十:柴胡清骨散:处方:秦艽知母炙草胡连鳖甲青蒿柴胡地骨皮韭白猪脊髓猪胆汁功能主治:主劳瘵热甚人强,骨蒸久不痊。摘录:《金鉴》卷四十《血证论》卷七:方名:柴胡清骨散组成:柴胡3钱,青蒿3钱,秦艽3钱,白芍3钱,丹皮3钱,地骨皮3钱,鳖甲3钱,知母3钱,黄芩2钱,甘草1钱,童便少许,胡黄连1钱。
-
导气除燥汤
《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方之导气除燥汤:组成:茯苓、炒滑石各一钱,知母(酒洗)、泽泻各三钱,黄柏(去皮,酒洗)四钱。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煎,空腹稍热服。黄蘖(酒制.功能主治: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导气除燥汤主治小便闭涩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
佐金丸
处方:片芩180克吴茱萸30克制法:上药为末,蒸饼为丸。功能主治:清肺热,泄肝火。治肝火胁肋刺痛,往来寒热,头目作痛,泄泻淋闭。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用白术、陈皮煎汤送下。摘录:《医学纲目》卷五
-
牛膝茎叶
《*辞典》:牛膝茎叶: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Ni XīJīnɡY 来源:苋科植物牛膝的茎叶,7~功能主治:治寒湿痿痹,腰膝疼痛,久疟,淋病。《纲目》:治寒湿痿痹,老疟,淋闭,诸疮。捣汁或浸酒。切,以米三合,于豉汁中煮粥,和盐、酱空腹食之。(《圣惠方》)④治毒蛇咬伤:牛膝叶(鲜)、乌桕叶(鲜)各等分。
-
牛膝膏
附注:地髓汤(《准绳·类方》卷六)、牛膝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牛膝煎(《不知医必要》卷三)。主治:《医方考》卷三方之牛膝膏主治血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方之牛膝膏:组成:牛膝4两(去芦,酒洗1宿),桃仁1两(去皮尖,炒),当归尾2两(酒洗),赤芍药1两半,生地1两半(酒洗),川芎5钱。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千金方
《千金方》为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卷十八至卷二十杂病;
-
少阴经脚气
少阴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症见腰脊痛,小趾之下连足心,循内踝入跟中,上臑内出腘中内廉及股内皆痛,气上冲胸咽,饥不能食,面黑,小便淋闭,咳唾不已,善恐,心惕,小腹不仁。若自汗者为风胜,无汗痛甚者为寒胜,热烦者为暑胜,重着肿满者为湿胜。治用温法,如八味丸等方。
-
淋閟
淋閟病证名。指小便急,尿短,尿少,甚则点滴而下或闭而不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至则身热……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后世名为淋闭。参见该条。
-
大金花丸
《宣明论方》卷四方之大金花丸:方名:大金花丸别名:既济解化丸金花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三黄泻心丸(《眼科全书》卷六)。黄柏半两,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大黄半两。中外诸热,寝汗咬牙,睡语惊悸,溺血淋闭,咳血衄血,瘦弱头痛,并骨蒸、肺痿、喘嗽。
-
二陈升提饮
处方:当归2钱,白术1钱5分,生地1钱5分,川芎8分,人参1钱,甘草4分,陈皮4分,半夏(油炒)6分,柴胡4分,升麻4分。功能主治:妊娠转胞。气虚胎压尿胞,淋闭不痛,或微痛。用法用量:《胎产心法》本方用法:姜一片,水煎服。
-
加味金花丸
《东医宝鉴》卷三引《必用》:加味金花丸:处方:黄连1两,黄柏1两,黄芩(并酒炒)1两,栀子1两,大黄(煨)5钱,人参5钱,半夏5钱,桔梗5钱。制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泻三焦火,止嗽化痰,清头目。主治:内外诸热,气壅痰涎,溺血淋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
-
七正散
处方:车前子赤茯苓山栀仁生甘草梢木通萹蓄龙胆草功能主治:治小儿痘疮,小便秘涩者。摘录:《医方考》卷六《证因方论集要》卷二:方名:七正散组成:车前子、木通、滑石、山栀、瞿麦、扁蓄、甘草。主治:心经蕴热,小便赤涩,淋闭不通及血淋。主治:溺血,小便不痛者。用法用量:加灯心、竹叶心为引,水煎服。
-
妙功藏用丸
《宣明论》卷四:方名:妙功藏用丸别名:显仁丸、神芎丸组成:大黄半两,黄芩半两,黄连半两,黑牵牛1两,滑石2分,荆芥穗2两,防风1分,川芎1两,木香2分,官桂3分(去皮)。主治:呕哕不食,痿弱难运,血溢血泄,淋闭不通,或泄利,三焦壅滞,传化失常。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汤送下,温水亦得,每日3次。
-
神散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方名:神散组成:石燕1枚(先为细末,再研),石韦(去毛)半两(1方有海金砂1两)。主治:小儿小便淋闭不通。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煎三叶酸浆草汤调下。甚者3服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秘传通塞散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通塞散组成:石韦(去毛)、滑石、瞿麦、萹蓄、冬葵子、木通、王不留行、地肤草各等分。主治:小便淋闭,茎中作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滚白汤调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