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羊脂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祛风,解毒。1.治虚劳羸瘦,肌肤枯憔,久痢,便秘。化学成分:主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还含少量亚油酸、肉豆蔻酸。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羊脂:出处:出自《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拼音名:YánɡZhī英文名:Goatorsheepfat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脂肪油。
-
㿗疝
概述: 疝:1.经外奇穴名;《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
-
九曲中府
概述:九曲中府为经外奇穴名。出处:《备急千金要方》:“九曲中府:在旁廷(疰市),下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壮,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瘀血。”九曲中府位于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直下3寸处。九曲中府主治胸胁疼痛,腹痛等。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大艾炷
大艾炷为大型的艾炷。目前以半莲子大艾炷称大艾炷,古时可大如鸡子。《备急千金要方》灸满方:“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
-
小趾尖
小趾尖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足小趾尖端。左右计2穴。主治难产、头痛、眩晕、消渴等。一般直刺0.1~0.2寸;可灸。
-
太阴阳
太阴阳为奇穴掖门之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参见“掖门”:掖门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寸处,举臂取之。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一般艾炷灸3~
-
大巖蜜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大巖蜜汤:别名:大岩蜜汤处方:干地黄、当归、独活、甘草、芍药、桂心、细辛、小草各二两,吴茱萸一升,干姜三两。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蜜五合重煮,分三次服。《千金翼方》不用蜜。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即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刺,并治少阴伤寒。
-
𦛗肉
𦛗肉指脊椎两旁的肌肉。𦛗,同膂。《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摩𦛗肉之表肋间空处。”
-
黄土饼灸
黄土饼灸为隔饼灸的一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即以黄色黏土作为泥饼,上置艾炷灸之。对湿疹、白癣及因湿毒所致的皮肤病有效。
-
悬锺
悬锺即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
-
隔商陆饼灸
隔商陆饼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商陆根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其法取商陆根适量,捣烂制成圆饼,厚约0.6厘米,置患处,上放艾炷灸之。此法适用于瘰疬、瘘管久治不愈者。
-
隔薤灸
隔薤灸为间接灸的一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用治恶露疮,以薤叶捣烂敷疮口,以大艾炷灸之,今热入内,即瘥。
-
缓火
缓火是指把原定灸量分次给予,以减少每次灸量,延长整个灸疗日程,称为缓火。火:艾火。《备急千金要方》:“凡阳明濡风口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
-
夹板
夹裹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局部外固定。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目前,选用塑性好、韧性强、弹性大及质量轻柔的木材或塑料,并粘有绒毡,按肢体不同部位塑型的各式夹板,由工厂成批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
头风散
概述:头风散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方,即《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的头风摩散的别名。别名:头风散、附子摩头散。组成:炮附子一枚,食盐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沐头后,取一方寸匕,涂摩痛处,令药力行。功能主治:主治头风,头痛时发时止属寒证者。
-
小儿风瘙
小儿风瘙为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 ,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浮,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所得也。”参见小儿风疾瘾疹:小儿风疾瘾疹为病证名。小儿皮肤作痒,遍身疙瘩的病证,即荨麻疹。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小儿乳哺法
小儿乳哺法即乳儿法。《幼科类萃·乳哺论》:“初生芽儿,藉乳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备急千金要方》: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保婴撮要》:“小儿初生,须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古今医统大全》:“初生时或未有奶子,产妇之乳未下,可用猪乳代之,可免惊痫痘疮。
-
五脏病证候
五脏病证候为痫证五脏分类。出《备急千金要方》。肝痫,面青,目反视,手足摇。心痫,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脾痫,面黄,腹大,喜痢。肺痫,面目白,口沫出。肾痫,面黑,目正视,不摇如尸状。
-
太上老君养生诀
《太上老君养生诀》为气功学专著。原题华佗授广陵吴普,当系后人托名者。全书分五禽、服气吐纳、养生真诀、服气诀等五个部分。内容有五禽戏、六字气诀、存想闭气等。据考,五禽戏法同《养性延命录》,服气存想法同《备急千金要方》。
-
少小客忤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客忤又名中客忤、中客、中人、少小客忤。由于小儿神气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突见异物,而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易,兼之风痰相搏,影响脾胃,以致运化受纳失调,引起呕泻、腹痛、反侧瘈疭,状似惊痫,宜用安魂丸(《丹台玉案》:炒枣仁、茯苓、远志、当归、胆星、灯心)加减;
-
内有久寒
内有久寒即沉寒痼冷。指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证。以昼夜恶寒、手足厥冷为主证。或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不禁、尿色清白;或遍身关节拘急疼痛。治宜温阳散寒。一说痼冷治法“虽贵乎温补,不贵乎太刚,惟于滋血养气中,佐以姜、桂、雄、附为愈”(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
气鬲病
《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月经不匀
即月经不调。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亦名月水不调、月使不调、月经不匀、月候不调、失信、经水无常、经水不定、经水不调、经不调、经气不调、经血不定、经脉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等。泛指月经的周期、血量、血色和经质的异常。常见的有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及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
文宽夫
文宽夫即文彦博。1097)为北宋大臣,兼通医学。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哲宗初年,司马光复旧法,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前后任职五十年。认为古代良医治病必考本草立方,于是用本草之意,采仲景、《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诸家经验方,编写《药准》一卷。并节录《嘉祐本草》常用药物,作《节要本草图》。
-
心肝火旺
心肝火旺为证候名。症见发热口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胁痛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太平圣惠方》卷四:“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
-
打损
打损为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一般体表轻伤,局部青紫肿痛;如有骨折,则伤处可见畸形,活动受限;治宜以行气、散瘀、止痛、止血、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加七厘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治宜手法外治;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
-
四肢不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又“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本症可见于中风、偏枯、痿证等。
-
四库全书·医家类
《四库全书·医家类》为中医丛书。清代纪昀(晓岚)等纂辑。现有《四库全书》本,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本影印。
-
大一
大一即太乙。太乙为经穴名,代号ST23。《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或艾条灸5~
-
口寸
口寸为同身寸之一。即以患者本人两口角间距离作为1寸量取穴位,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又方,以绳横度其人口,以度其脐,去四面各一处,灸各三壮。”又《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
-
夹板固定疗法
概述:夹板固定疗法为治疗骨折外固定的方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关于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伤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小儿绦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绦虫病(infantiletaen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绦虫病。《景岳全书·杂证谟》:“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治宜驱虫,可用槟榔、芜荑、苦楝根皮、鹤虱、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贯众、榧子、仙鹤草根等;
-
交胫
交胫为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即行胫相交。小儿生下,一脚或两脚不能直伸,至步行时,两脚相交,举足则外出,下地则内入,为先天性胫骨畸形。
-
赤带病
是指带下以似血非血的红色黏液为主的带下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亦名带下赤候。赤带·肾阴虚证:赤带·肾阴虚证(redvaginaldischargewithsyndromeofkidneyyindeficiency)是指肾阴不足,虚热内生,热伤任带,以带下色赤,阴部焮红灼痛,伴头晕耳鸣,腰酸腰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常见症的赤带证候。
-
原发不孕症
原发不孕症(primaryinfertility)又称全不产,是指以育龄妇女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为主要表现的不孕症。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
疔疮·火毒蕴结证
概述: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6cm以上,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疔疮证候。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
疔疮·火毒炽盛证
概述:疔疮·火毒炽盛证(dingwithblazingfire-toxin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疔疮证候。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眼胞疔
定义:眼胞疔(dingofeyelid)是指生于眼胞的疔疮。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肉瘤·脾虚痰凝证
定义:肉瘤·脾虚痰凝证(fleshtumor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phlegmcoagulation)是指脾虚痰凝,以瘤体较大,软如绵,基底宽大,无触痛,甚至喜温喜按,常伴面色萎黄,精神疲倦,气短懒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弱为常见症的肉瘤证候。是指以皮下肿块,大小不一,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
-
十二癓
《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癓?四曰如赤肉;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癓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千金翼方
概述:《千金翼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孙思邈撰。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三十禁经(祝由科)。
-
五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出《五十二病方》。或肛内生小肉,上有孔窍,根蒂较小。相当于肛漏或混合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裂,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治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五色带下
五色带下为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治五色带下方:服大豆紫汤,日三服。”亦名带五色俱下、带下五色。症见从阴道流出杂色秽浊的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或伴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多因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所致。临床见此证,应注意生殖器官有无恶性病变。
-
雄丁
雄丁病名。十三丁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症见其疔疱黑似灸疮,大如钱孔,形高突起,四畔泡浆色赤黄。证治参见疔疮条。
-
杏仁中毒
是指因误食苦杏仁过量所致的中毒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杏仁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误食苦杏仁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杏仁中毒的症状:症见无发热或体温不足,昏迷,惊厥,呕吐,瞳孔散大,可迅速死亡。杏仁中毒的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蓝子汁、杏树皮解毒法,可参考。
-
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