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论
方论一般论述的主要内容为方剂的组方法度、药物性能、治疗机制、主治病证等。《古今名医方论·凡例》:“是编非但论其方之因,方之用,详其药性,君臣法制,命名之义而已,必论其内外新久之殊,寒热虚实之机,更引诸方而类比之,又推本方而互通之。”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
-
便血·气不摄血证
定义:便血·气不摄血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failureofqitokeepblood)是指气虚不能摄血,以便血色红或紫暗,食少,体倦,面色痿黄,心悸,少寐,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
-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为书名。又名《伤寒方论》。清·徐彬撰。刊于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专辑方论,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方解部分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并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是一部学习研究《伤寒论》方的参考读物。
-
伤寒方论
徐彬撰·《伤寒方论》:《伤寒方论》即徐彬撰《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专辑方论,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方解部分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并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李涉撰·《伤寒方论》:《伤寒方论》为宋·李涉撰。
-
龙木论
概述:《龙木论》为书名。此书与《龙树眼论》不同,内容主要记述72种眼科病证的方论;其中包括23种内障眼、44种外障眼以及5种小儿外障眼。其佚文主要保存在《秘传眼科龙木论》卷1~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的简称。本书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其中卷八为针灸经,重点介绍眼科疾病常用腧穴的位置、功能以及针灸方法。
-
伤寒百十三方发明
《伤寒百十三方发明》伤寒著作。又名《伤寒方论》。清·徐彬撰。刊于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用心于此,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并能于方解中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是一部学习研究《伤寒论》方的较好参考书。
-
阴门痒
概述:阴门痒即阴痒。病因病机: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湿热下注者常伴见带下量多,色黄味臭。阴虚血燥者多为老年妇女。《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蚺蛇胆雄黄硫黄朱砂硝石芜荑(各半两)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阴痒病
方论:《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大黄散:大黄(微炒)黄芩黄(炙,各一两)赤芍药玄参丹参山茱萸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蚺蛇胆雄黄硫黄朱砂硝石芜荑(各半两)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阴痒
方论:《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大黄散:大黄(微炒)黄芩黄(炙,各一两)赤芍药玄参丹参山茱萸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蚺蛇胆雄黄硫黄朱砂硝石芜荑(各半两)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
-
增辑伤寒类方
《增辑伤寒类方》医方著作。清·徐大椿编释,潘蔚增辑。刊于1865年。其方论乃潘氏据徐大椿《伤寒类方》予以增订重辑。在此书所论各方的上栏载有相应的经潘霨、肖庭滋二氏增辑的《长沙方歌括》(陈修园撰)作为参照,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理解《伤寒论》方。现有清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董采
董采清代医家。字载臣。浙江桐乡人。善文辞,精医学,晚年居金陵行医。著有《方论质疑》、《西锦集方论》、《质疑远游草》。
-
小儿药证直诀
概述:《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儿科著作,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小儿药证真诀
《小儿药证真诀》为书名,即《小儿药证直诀》的别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方广
方广(16世纪)为明代医家。尝谓“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丹溪心法》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
-
小儿病原方论
《小儿病原方论》儿科著作。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如将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改为“气、风、命”三关。即以食指初节为气关,中节为风关,末节为命门。且云:“初得气关病易治,传入风命便难陈”。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诊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痘疹大全八种
《痘疹大全八种》医学丛书。明·吴勉学辑。刊于1601年。包括宋·钱乙《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宋·闻人规《痘疹论》,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明·蔡维藩《痘疹方论》,《陈蔡二先生合并痘疹方》,明魏直《博爱心鉴》,佚名氏《痘疹宝鉴》,明·郭子明《博集稀痘方论》等八种痘疹专书。
-
方古庵
方古庵即方广。方广(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约之,号古庵。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丹溪心法》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
-
方约之
方约之即方广。方广(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约之,号古庵。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丹溪心法》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
-
清肺补阴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名:清肺补阴汤组成:天冬、麦冬、桑白皮、贝母、枇杷叶、地骨皮、五味子、白芍(炒)、鳖甲、苏子、车前子。天、麦二冬清心保肺,桑皮、地骨能泻肺热,贝母润燥,五味收阴,枇杷叶、苏子治火上逆,可降肺气,白芍和脾,鳖甲制肝,车前子甘能益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则肺气清肃矣。
-
清金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名:清金汤组成:甘草、桔梗、玉竹、川贝、黑豆衣、桑叶、地骨皮、甜梨、白粳米。功效:苦降甘润。《种痘新书》卷十二:方名:清金汤组成:知母、黄芩、石膏、桔梗、甘草、天冬、麦冬、木通、马兜铃、栀子、花粉、牛子各等分。加减:如痰滞,加半夏1钱半,瓜蒌仁(去油)1钱。
-
清胃平逆散
《杂症会心录》卷下:方名:清胃平逆散别名:清胃平逆汤组成:生地3钱,丹皮1钱5分,茯苓1钱5分,知母1钱,花粉1钱,杏仁2钱(去皮尖),扁豆2钱(炒),黑豆5钱,芦根5钱。主治:吐屎初病火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汪石来曰:茯苓、扁豆甘能益胃;杏仁能利胸膈气逆;芦根能治胃火呕逆;
-
清热安蛔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汪蕴谷方:方名:清热安蛔汤组成:麦冬、丹皮、贝母、黑豆、甘草、银花、黄连、地骨皮、黄泥。主治:邪热在胃,蛔为热迫,不能自容,上逆而出。各家论述:胃热有余而吐蛔,麦冬、贝母以清胃;丹皮、地骨以清热;甘、豆、银花、黄土以解阳明热邪,黄连大苦制蛔,且泻心火,如此则胃和而蛔自安矣。
-
清热养血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名:清热养血汤组成:生地、元参、白蒺藜、当归、川芎、黄耆(炙)、白芍(炒)、黄芩、甘草(炙)、陈皮。各家论述:汪石来曰:归、芍、耆、草能补血虚,元参、蒺藜、生地、黄芩能清血热,川芎润燥,陈皮理气。如咳嗽,加川贝母1钱半,款冬花1钱;如骨蒸,加地骨皮1钱半;如热甚,加龟胶2-3钱。
-
清解蕴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叶天士方:方名:清解蕴热汤组成:羚羊角、犀角、连翘心、元参心、鲜生地、金银花、天花粉、石菖蒲。各家论述:烦渴属胃,夜躁属心,风温内扰,营分不静,用犀角、生地以凉血,连翘、羚羊以清心,花粉、银花以养胃,元参心泻浮游之火,石菖蒲通膻中之阳。
-
猪尾膏
《活人书》卷二十一:方名:猪尾膏别名:水调饮子、组成:小猪儿尾尖血(刺血)1-2点。用法用量:上入生脑子少许同研,新水调服.用药禁忌:兼有他虚寒证见者,不可轻服。各家论述:《奇效良方》:古人用龙脑香凉心血,行荣卫;蛇皮痘,以必胜汤合猪尾膏。用法用量:每用1钱或5分,猪尾尖血调成膏,紫草汤送下。
-
维阳感召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名:维阳感召汤组成:人参、天冬、麦冬、熟地、生地、茯神、犀角(镑)、羚羊角(镑)、琥珀(研)、龙齿(煅)、珍珠(研)、龟版(炙)、龙眼肉。主治:阴不维阳,达旦不寐。人参、天冬、二地乃三才丹,以补手足太阴;琥珀,松脂入土而成实,珍珠,老蚌感月而结胎,故能安魂魄,定心神;
-
蛇皮散
方出《阎氏小儿方论》,名见《普济方》卷四○四:方名:蛇皮散别名:子肝散组成:栝楼根半两,蛇皮2钱。主治:疮疹入眼成翳。《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名:蛇皮散别名:三生散组成:蛇皮半两,露蜂房半两,乱发半两。主治:附骨痈肿,根在脏腑。制备方法:上烧灰存性,研细。附注:三生散(《保命集》卷下)。
-
痧后清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叶天士方:方名:痧后清热汤组成:玉竹、白沙参、地骨皮、川斛、麦冬、生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肺主清肃,胃主宗筋,伏火熏灼,故内热身痛。方以沙参、地骨皮、麦冬清肺;肺胃热清、伏火得除,则内热身痛自止矣。
-
疏肝益胃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疏肝益胃汤组成:人参、半夏(炒)、茯苓、广皮、吴萸、白芍(炒)、淡干姜、木瓜、乌梅肉。主治:胃痛,呕吐酸水。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人参养胃,半夏、茯苓通阳明,白芍、木瓜泄厥阴,干姜暖胃,吴萸温肝,广皮辛通,乌梅酸收。化肝和胃,自能已痛止呕。
-
温胃理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温胃理中汤组成:人参、白术(土炒)、炮姜、甘草(炙)、附子(制)、肉桂、丁香、乌梅。主治:老稚体弱之人,邪传厥阴,胃中寒冷,蛔不能安。各家论述:理中者,所以理中焦之阳气也。复以桂、附、丁香辛热,大暖胃阳,以逐其痼冷陈寒之气,如此则离照当空,阴霾潜消矣;
-
徐景藩
徐景藩,生于1927年12月,江苏省吴江市人。对食管病主张调升降、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用药注意刚柔相配、升降相须等法,不断提高疗效。他对中医理论、江苏历代名医诊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病古今文献以及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病、慢性结肠炎、食管病等疾病的研究从未中断,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
孙一奎
孙一奎为明代医学家。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其《医旨绪余》一书,论太极阴阳五行,评议过去医家的医理,较为平正,但其中论述《黄庭经》的养生理论,掺有唯心论成分。其《痘疹心印》一书,综合过去医家不少关于痘疹方论。其子孙泰来、明来,及其门人余煌,将其医案编辑成书,名为《孙文垣医案》。
-
水花
水花即水痘。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是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发热期间,注意休息,并注意皮肤清洁,勿使抓破皮肤;若已抓破,可用青黛散外扑,助其消炎收敛。
-
水疮
水疮为病名。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是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发热期间,注意休息,并注意皮肤清洁,勿使抓破皮肤;若已抓破,可用青黛散外扑,助其消炎收敛。
-
水疱
若疱内混浊,有脓液者,则称脓疱。疱疹包括水疱,大疱、脓疱及血疱:水疱为局限性高出皮面有腔的皮损,内容澄清,直径小于0.5cm。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正骨范
《正骨范》为书名。一名《中国接骨图说》。日本·二宫彦可撰。刊于1808年。作者鉴于近代西医正骨惟重器械而不讲手法,遂据吉原杏荫之正骨手法,结合自家经验,编纂而成。上卷收正骨总论、脉症治法、用药法、夹缚固定法等;下卷载正骨手法,并详论母法15则,子法36则,收医方66首。方论有序,文图并茂。建国后有排印本。
-
叶香侣
叶香侣即叶慕樵。叶慕樵为清代医家。字香侣,浙江武林(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另编有《万病治疗指南》一书(1804)。
-
叶案存真类编
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脏腑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
-
生生子
生生子即孙一奎。但其中“还丹”一节,论述采炼之法。其《医旨绪余》一书,论太极阴阳五行,评议过去医家的医理,较为平正,但其中论述《黄庭经》的养生理论,掺有唯心论成分。其《痘疹心印》一书,综合过去医家不少关于痘疹方论。其子孙泰来、明来,及其门人余煌,将其医案编辑成书,名为《孙文垣医案》。
-
年允恭
年允恭即年希尧。他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刻行),包括清代官吏梁文科和他自己所集录的部分方药,称为《集验良方》,以及明代朱栋隆所撰《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邓苑所撰《一草亭眼科》、吴又可所撰《温疫论》。另辑刻《本草类方》(1735刻行)。
-
孙明来
孙明来为孙一奎之孙。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其《医旨绪余》一书,论太极阴阳五行,评议过去医家的医理,较为平正,但其中论述《黄庭经》的养生理论,掺有唯心论成分。其《痘疹心印》一书,综合过去医家不少关于痘疹方论。其子孙泰来、明来,及其门人余煌,将其医案编辑成书,名为《孙文垣医案》。
-
孙泰来
孙泰来为明代医家。名医孙一奎之子,曾与弟孙朋来共同整理编辑孙一奎的《孙文垣医案》。撰《赤水玄珠》等。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其《医旨绪余》一书,论太极阴阳五行,评议过去医家的医理,较为平正,但其中论述《黄庭经》的养生理论,掺有唯心论成分。其《痘疹心印》一书,综合过去医家不少关于痘疹方论。
-
眼科阐微
其治目疾立论于肺肝二经失常,治疗擅用开郁散表、清热熄风之法,以十大将军冲翳散加减之“吹冲法”(药气熏目),结合内服开明汤、补脑还睛丸等收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逾七旬,恐其秘方失传,乃付梓行世,并附自撰《眼科入门》一卷、《眼科阐微》四卷及《注孙真人眼科诀后》一卷,合为《孙真人眼科秘诀》七卷。
-
王肯堂
简介:王肯堂(1549~学术贡献:他博鉴医书,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长期搜集材料,经十一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分杂病,类方、伤寒、外、儿、妇等六科,故又称《六科证治准绳》。其所汇集之《古今医统正脉全书》,辑自《内经》以下历代有代表性之医著计四十四种,是影响较大的中医丛书。
-
傅山
简介:傅山(1607-1684年),明末清初医学家、文学家。明亡后,居土穴中,奉母,坚不仕清。一说《傅青主女科》节自陈士铎《辨证录》等医书,系托名著作。另著有《大小诸症方论》(1673年),据顾炎武序(1673年)称“予友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一卷、《小儿科》一卷、《男科杂症》一卷”,可见以上医书确为傅氏所著。
-
张璐
概述:张璐(1617-1699年),清初医学家。字路玉,号石顽老人。另有《诊宗三昧》专述脉诊之理,亦有创见;其《张氏医通》则仿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列,采撷古经方论及时贤之名言,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之方论,参以己见,为论杂病之重要医著,其中部分由其子张登、张倬、张以柔最后完成。
-
兰室秘藏
概述:《兰室秘藏》为中医综合性著作。金·李杲撰。约刊于1336年。主要内容: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
-
万邦孚
万邦孚(16世纪)为明代官吏,字汝永,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其祖万表、父万达甫,均为武官。平生兼通医理,其先祖著有《万氏家钞济世良方》(又名《医学入门良方考》)予以增补,增入脉诀、药性及有关痘疹等内容及验方。另又自撰《痘疹方论》五卷及《万氏积善堂秘验滋补诸方》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