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思邈
孙思邈(581~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他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
坐堂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游方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阿是穴
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孙思邈就给他服药、扎针,但治了将近半个月,病却不见好转,他想,除了针十四经穴,是不是可以另寻新穴呢?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中医预防学
概述: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调摄情志,以防止身心疾病。此外,其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措施,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有关著作中亦有散在记载。
-
千金方
《千金方》为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卷十八至卷二十杂病;
-
宋本备急灸法
《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独特。《备急灸法》选入的22则灸法处方,均出自历代名医之手,其中孙思邈9首,葛洪7首,张文仲2首,仓公、华佗、徐文伯、甄权各1首。如肠痈“灸两肘尖各百炷”,卒暴心痛“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等。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中医眼科学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如将金针拨内障手术方法,在《审视瑶函》所归纳的八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分别以审机、点睛、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命名,称为金针开内障八法。此后,渐称眼镜。
-
华佗神医秘传
《华佗神医秘传》为书名。本书不见于一般书目和前人引录,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此书于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
-
医学伦理学
概述:医学伦理学是用伦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关系行为的是非善恶问题的学科。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各种医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人工授精把有第三者参与的合子引入婚姻关系,是否会破坏家庭的基础?
-
眼科秘诀
682年),号孙真人,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理法方药俱备的中医药文献之一。1984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发行的《眼科阐微》附篇《眼科秘诀》刊印本分析,可能本书与《银海精微》同样,均属后代医家假托孙氏之名所作的眼科专著。
-
千金翼方
概述:《千金翼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孙思邈撰。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三十禁经(祝由科)。
-
叶天士
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银海精微
《银海精微》眼科著作。宋以后人托名孙思邈撰。道家以“目为银海”,故名。书中论五 八廓及各种眼病的证治,并附多种眼病图。书中详论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除内服方药外,尚有洗、点、针劆等外治法。并附眼科诸病治疗方剂、金针拨翳障法、药方歌诀以及眼科常用药的药性论等。内容比较实用,但也掺杂一些祝由的内容。
-
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甄立言
尝治愈御史大夫杜淹之风毒流肿病,预言其必不治;又治愈尼僧明律虫疾,名噪内外。著《本草音义》、《古今录验方》等,均未见行世。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甄权
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其所著有《针经钞》、《明堂人形图》、《针方》及《脉经》,均未见行世。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为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作者取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内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本书除木刻本外,另有陕西耀县药王山的石刻拓印本。
-
气(疒颓)
(疒颓)疝之一种。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已有专病节论述“穨”(即(疒颓)),并积累了若干医疗技术与方法。症见一侧阴囊胀大,坠痛,或有伴昏眩、面黑,甚至手搐如狂者。治疗宜疏肝理气,偏热者以清热为主,可选用气疝饮,或萸连栀石丸内服;可视气(疒颓)之病属而选用疝气罩、疝气带,或用外科手术修复。
-
孟诜
孟诜(621-713年)唐代医学家。汝州染(今河南临汝)人。少好医药及炼丹术,尝师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长安(701-704年)中为同州刺史,故世称孟同州。又撰有《必效方》三卷,今佚,在《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书中多有引录。尝创用白帛浸于黄疸患者尿中,凉干并按日推列对比,以观察黄疸病疗效。
-
黄元御
黄元御清代医学家。号研农、玉楸子,别名玉路,字坤载。山东昌邑人。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常言自四圣以降,喉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著有《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四圣悬枢》五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
-
虎须疔
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郭思
郭思宋代官吏。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丰(1078-1085年)年间进士。在华州(今陕西华县等)任官时,热心于普及医药验方,曾节取《千金方》诸方论说,附入所录自己和他人经用有效之方,集为《千金宝要》六卷(或作八卷、十七卷)。宣和六年(1124年)将全文刻于石碑上。该碑现存孙思邈故乡耀县药王山。
-
保生铭
保生铭养生专篇。相传为唐·孙思邈述。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收入《道藏》第五百七十一册。
-
地甲肿与地克病
概述:地甲肿俗称“瘿袋”,中医称为“瘿”。唐代名医王焘(公元752年)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再交提出用羊的甲状腺来治疗瘿病。1938年DeQuarrain和Wcgelin系统地描述了瑞士的神经型地克病的各方面。主要病区在东北有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区。我国地甲肿多分布于山区是因为山区坡度大,雨水冲刷,碘从土壤中流失严重所致。
-
维生素B1缺乏病
维生素B1缺乏病(vitaminB1deficiency)又称脚气病(beriberi),是指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功能异常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多发生在以白米为主食的地区。在七世纪时,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对本病的症状、临床类型、防治方法等作过详述。这些中药中均含有较多的硫胺素。
-
大醒风汤
南星(生)240克防风(生)120克独活(生)附子(生,去皮、脐)全蝎(微炒)甘草(生)各60克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四钱,加生姜二十片,水煎,不拘时服,日二次。一钱)独活(一钱)甘草(一钱)功能主治: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之大醒风汤主治中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历节痛风,经脉拘急。
-
荡胞汤
)摘录: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千金翼》卷五:方名:荡胞汤组成:朴消3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熬)3两,茯苓3两,牡丹皮3两,大黄3两,人参2两,桂心2两,芍药2两,厚朴(炙)2两,细辛2两,牛膝2两,当归2两,橘皮2两,附子1两半(炮,去皮),虻虫(去翅足,熬)60枚,水蛭60枚(熬)。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夺命独参汤
处方:人参(一两)功能主治:治伤寒汗下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证宜服此药。服后额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用法用量:上作一服,用水一升,煎至七分,去滓温冷,不拘时服,滓再煎服,神效。摘录: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
升麻酒
处方:升麻100g清酒1000ml炮制:1.把升麻与清酒一同放入锅内,大火煮沸,文火煎至一半;2.过滤去渣,装瓶备用。功能主治:益气止血。用于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口疮,喉痛,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等症。主治产后恶血不止气虚,不能摄血,故血下不止。摘录: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
十神汤
若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证治宝鉴》卷二方之十神汤:组成:芍药、当归、川芎、生地、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防风、防己、白术、苍术、草乌、南星、石膏、香附、荆芥、羌活、枳实、黄芩、全蝎、秦艽、白芷、细辛。
-
洪哲明
学医时间:1963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王清任、张锡纯、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邝安堃、贝淑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千金方》、《脾胃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无怨无悔;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翻译医学文章(摘)10多篇。
-
羊脬
《中医大辞典》·羊脬:羊脬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辞典》·羊脬:出处:《本草纲目》拼音名:YánɡPāo别名:羊胞(《备急千金要方》)。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膀胱。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功能主治:①孙思邈:治下虚遗尿。②《随息居饮食谱》:补脬损,摄下焦之气,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
-
传统医德
在中国医学史上,几乎所有医学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论述医德,如《黄帝内经》中的“疏五过论”与“征四失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张璐的《张氏医通·医门十戒》等。阿拉伯的《迈蒙尼提斯祷文》也是很有影响的传统医德专著。
-
孙思邈针经
《孙思邈针经》为书名。唐·孙思邈撰。见《宋史·艺文志》。书佚。
-
针经
《针经》为书名。1.《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2.唐·孙思邈撰。一作《孙思邈针经》。见《宋以前医籍考》。书佚。3.谢氏撰。一作《谢氏针经》。见《隋志》。书佚。4.东汉·涪翁撰。见《后汉书·郭玉传》。书佚。
-
谢秀卿
谢秀卿为隋唐时针灸学家。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孙真人铭
《孙真人铭》为养生铭文。唐·孙思邈著。《遵生八笺》:“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玄寝鸣云鼓,晨兴嗽玉津。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不要焦急发怒)。寿天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
孙真人海上方
《孙真人海上方》为《海上方》的别名。托名唐·孙思邈撰(据《郑堂读书记》记载,当为宋·钱竽撰)。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内容分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证、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等门。各门分记民间单验方。
-
孙金章
学医时间:1959年从医时间:196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傅仁宇、黄庭镜、陈达夫、韦文贵、陆绵绵。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审视瑶函》、《目经大成》、《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
-
茆俊卿
茆俊卿,1959年5月出生,江苏省高邮市人。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华佗、傅青主、丁甘仁、柳宝诒。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外科正宗》、《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丁甘仁医案》、《柳宝诒医案》、《蒲辅周医案》。
-
沈炳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沈炳章先后有《升阳散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升阳法治疗慢性泄泻体会》、《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疏肝运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200例》、《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治胆七法》等10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年来被授予“太仓市优秀科技专家”称号。
-
张志坚
张志坚,1930年3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46年从医时间:195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从医格言:习业不停,处事公道,服务精至,方可称之为合格的医生。
-
吴震西
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医外治杂志》编委会顾问。学医时间:1942年从医时间:1947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吴尚先、王清任、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理钥骈文》、《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周本善
周本善,1928年4月出生,江苏省常熟市人。学医时间:1943年2月从医时间:1948年2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李时珍、张锡纯、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
-
钮晓红
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陈实功、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14)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对肺外结核、各种难治性窦道瘘管尤有体会。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