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见
成见是指用既往已经形成的态度去判断事物,而不管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是否正确。这种原始的看法,成为给人们上的一种牵制力,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个体除了一处单纯的观点外,不能看到或是注意到其它事物。研究认为,人们的某些成见与其所受到的早期教育分不开的,人们一旦形成某种成见就不易破除。
-
学习定势
哈洛虽然也同意传统的学习心理学认为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张,但他却对这种实际上以短期的单一的学习为重点的实验表示疑义。结果作为被试的猴子经过这种辨别学习使其成绩明显提高,他认为这是“学会了怎样学”的结果,哈洛认为像这样的“学会学习”就是学习定势。
-
突起学说
突起学说是F.O.Bower(1908)为说明叶的起源所提出的与顶枝学说相对立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叶是原始陆生植物茎表面的突起逐渐发展而来,从Psilo-phyton等茎表突起,到Asteroxylon突起那种维管束具有短的分枝为中间型,至Baragwanathia的叶时已经完成。
-
促成根素
为J.Sachs(1882)提出的植物器官是在特殊器官产生的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基于这种想法,R.Bouillenne和F.WWent(1933)将促使根形成的植物激素称为促成根素。认为是在叶中形成再移向根部,在有生长素的情况下才起作用。K.VThimann和Went(1934)认为与生长素为同一物质,俱也有人认为并不是生长素。
-
玉函经
《玉函经》为脉学著作。又名《广成先生玉函经》。三卷(一作1卷)。原题唐·杜光庭撰(或认为是托名著作)。本书论述脉理,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重点阐析脉证关系以及脉象的生理、病理情况。后世的流通本,一般认为是宋·崔嘉彦引述古典医籍结合个人见解的注释本。但近年来已有人提出不同见解。
-
罪犯申诉心理
罪犯申诉心理指已判决罪犯认为定罪量刑不适当或完全不应该,向法院申诉要求改判的心理。即少数罪犯确属无罪误判,或定性不准、量刑过重而申诉。此类罪犯定性量刑并无不当,主要是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申诉。(3)缠诉型。此类罪犯性格偏执,自认为"有理",纠缠枝节,无理取闹,拒不认罪。
-
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vaingoal)指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追求与志向。G.w.奥尔伯特等人认为价值目标有六种:1、经济价值:人们认为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财产的得失;2、理论价值:人们渴望在知识体系中发现新事物;3、审美价值:人们把现实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6、宗教价值:人们把精力置于追求新奇神秘的事物上。
-
记忆模型
记忆模型(memorymodels)是认知心理学对于人的记忆现象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所做出的各种不同的解释或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理论假设。60年代,阿特金森(R.C.Atkinson)等人提出了一种记忆模型,这是从情节记忆的角度提出的记忆模型,认为人有三种记忆系统、两种记忆存贮库。
-
本能学说
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归之于消除或中和兴奋活动。从外界来的刺激,用所引起的简单反应即可达到这个目的;但如欲消除从内部来的刺激,就需要非常复杂的行为。他认为一切精神能量均来源于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最基本的本能,即爱的本能及死亡和攻击本能,其他都是这两种本能所派生的。
-
内疚
内疚是个人自认为做了错事或是实际上做了错事之后所唤起的一种不安、自责或是赎罪的情感。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认为,内疚是一种利他的亲社会情感。每当个体出现内疚的情感体验时,就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就要采取利他与自我情操升华或自我惩罚的方式。
-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对渴望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客观要求的一种主观状态。个人的成就需要受全民族成就需要的影响。麦克利兰的结论是:个体的成就需要与他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并认为高成就需要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训练。
-
伤寒论新义
《伤寒论新义》为伤寒著作。余元言撰于1939年。作者对《伤寒论》的条文,编次上有所变更;余氏认为张仲景只是沿用《素问》六经之名,而不袭其实;书中删去烧裈散方,认为此方“不可恃”。但由于作者中西汇通观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些观点是附会或联系欠当。现有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沈谦
沈谦(1669-1732年)清代医家。字受益,号牧庵,江苏苏州人。尝撰《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认为人体之命门、心主犹如天地之南北两极,以静主动;另有《命门脉诊辨》,认为命门乃生气之源。两文皆载于《吴医汇讲》,其子孙多继其业。
-
冒充者综合征
冒充者综合征亦称极其相似者的错觉。患者认为在同一时间是都存在的,并认为真实的那个人业已为他人所替代。这是一种特殊的妄想观念,多涉及患者熟悉或关系密切的人。本综合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病。)无特殊治疗,抗精神病治疗,预后可。
-
饭前服
饭前服(administeredbeforemeal、a.c.、antecibum)为药物服法之一。是指进食前约半小时服药。古人认为病在下焦的,可在饭前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现在一般认为补养药尤其是补肾药可以饭前服。
-
变化递减律
变化递减律是罗莎(D.Rosa)(1899)提出的一个有关进化过程的定律,也称罗莎定律。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系统发生中出现的种族的变迁。这就是说,依循进化系列去看,可以认为由于随着特殊化的进展,而适应性逐渐减低,因此在进化系列的末尾,就不再产生新种或新变种。
-
小刀类
小刀类Machaeridia为奥陶纪—泥盆纪的化石动物。体呈刀形,被以排列成2纵列或4纵列的石灰质骨板。长期被作为桡脚类,但Bather和T.H.Withers(1926)把它们列为棘皮动物有柄亚门的一纲。但Wolburg(1938)认为是原软体动物的近缘种。也有人认为属于环节动物或海林檎类。
-
小球学说
小球学说globulartheory小球学说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叶,该学说认为,生物体的基本要素是小球。后期是指细胞以下的各种小粒,并认为这些小粒生长后形成细胞结构。另外,珀金杰(J.E.Purkinje,1837—1840)和阿诺德(F.Arnold,1845)的学说有与小球说近似之点。
-
单顶极理论
单顶极理论是克列门茨(F.E.Clements,1916)提出的学说,认为真正稳定的顶极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而气候条件相同的地方会产生相同的顶极。以土壤因素为条件的植物群系(高湿原地、滨海荒漠等)即使保持稳定状态,也不能认为是真正的顶极。这个学说得到美国许多生态学家的支持,但也受到其他国家学者的批评。
-
外带
外带是指在叶片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上连接外部角质层和内部原生质的通路,由于在这种通路上存在着还原性物质,所以可用含氯化汞的试剂染色。这种结构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形状的质体丝,并被命名为外带,但据最近的研究,认为在这种通路上不存在原生质,外带只不过是细胞壁纤维变粗的地方。
-
腺苷三磷酸双磷酶
腺苷三磷酸双磷酶apyrase曾认为是存在于昆虫肌肉或马铃薯中的酶,现在此名称已不存在。认为催化ATP—→AMP+2pi的反应,但可以用ATPase和腺苷酸激酶的综合作用来说明。
-
完成化原理
完成化原理一词是由内格力(C.Ngeli)于1884年创造的,用以说明进化的原因,属内因说之一。按这一学说,进化的内在原因称为“完成化之力”(Vervollkommnungskraft),生物的发展由这种力导向一定的方向。当然也可能发生突然的大变化。在内格力的这一观点中,自然选择的作用被认为是次要的。
-
先成论
先成论是认为个体发生,其所应形成的形态构造于发生之始就预先存在,待发育时则逐渐展开而形成明显的形态构造,这种学说就是先成论。先成论的极端形式就是所谓生殖预成论。从历史来看,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有先成论的思想;这种古典的先成论,随着显微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发生学研究的进展。不久就从根本上被推翻了。
-
石竹目
石竹目(Caryophyllales)包括石竹科、商陆科(Phytolaccaceae)、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苋科、番杏科(Aizoaceae)、仙人掌科(Cactaceae)及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等15科。该目被认为与毛莨目有联系(通过商陆科),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都认为是一个明显单系的类群。
-
伴侣
伴侣是对育幼、求偶、斗争或捕食等,具有同一目标的复数行为模式系统,J.vonUexküli称此为功能环(德文:Funktionskreis),但作为主体的动物,在各个功能环中,各以其特定的特征为标记与其他个体(客体)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同种其他个体,有时作为幼仔的伴侣,有时作为异性的伴侣,而出现于主体的环境世界中。
-
创造的进化
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认为,斯潘塞(H.Spencer)的进化论是用进化事实的片断组成的一种进化理论。这种力是一种生命冲动,它能有规律地遗传、累积,是创造新种变异的根本原因。从生物学的进化论来看,这种观点接近于柯普(E.D.Cope)等的新拉马克主义。
-
罗莎定律
变化递减律是罗莎(D.Rosa)(1899)提出的一个有关进化过程的定律,也称罗莎定律。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系统发生中出现的种族的变迁。这就是说,依循进化系列去看,可以认为由于随着特殊化的进展,而适应性逐渐减低,因此在进化系列的末尾,就不再产生新种或新变种。
-
单性接合孢子
单性接合孢子可认为是由单性生殖形成的接合孢子。如接合菌类的蝇霉(Enthomophthoramuscae)是不发生接合而以单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的。在构造上类似接合孢子。有人认为,真正的接合孢子如果进行单性生殖,大概可同样具有休眠孢子的机能。
-
小进化
小进化microevolution是大进化的对应词R.Goldschmidt(1940)把由普通基因突变积累而产生的种内分歧称为小进化。小进化的代表产物是地方性变种(品种),但Goldschmidt认为它并不是达尔文所谓的端始种(in-cipientspecies)。
-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
形态素
形态素morphactin指高等植物中具有生长调节作用的芴-9-碳酸的衍生物。因为形态素Ⅰ和Ⅱ构造和赤霉素相似,以前认为是抗赤霉素化合物,但现在认为形态素的生长调节作用是由于对生长素的极性移动抑制的结果。
-
突然发生
突然发生是俄国学者S.Korschinsky(1901)提出的。他在研究栽培植物品种起源时曾认为品种的产生是基于某种与外界环境条件无关的内因性变化(1899~例如Korschinsky认为无刺洋槐、单叶洋槐、红花洋槐以及早花性洋槐等许多品种都是由不明的原因突然产生的。
-
次级配对
次级配对指在减数分裂时所见到的形态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互相并列显示是配对的现象。通常只见于小形染色体,而且在并列的染色体间并不形成交叉。有的认为次级配对只不过是单纯地物理原因造成的现象。但也有的认为是由于部分染色体相同所致。
-
系统树
系统树是认为生物各种族的系统关系有如树状,可用图来表示其状态,此称为系统树。他制成了动物界和植物界全部的系统树,给予生物学者以很大的推动。由于其这一大胆的创举,在其后的生物学的趋势是,强烈感到对系统发生探索的困难,不论是对整个生物界或是关于其细节方面,是否能作为完整无误的系统树,抱有很大的怀疑。
-
无轴胚盘层
无轴胚盘层是鸟卵所出现的畸型,即不出现神经沟、原条,而所有的轴性器官原基均不形成的一种畸型。尽管如此,但胚盘层的细胞则照样增殖。一般认为这是基于某种原因而形成体作用完全停止所造成的。用低于最适孵化温度的温度孵卵或X线照射可获得典型的这种畸型。认为这是一种次级的形成过程。
-
约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
约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JohannesAndreasGribFibiger,1867年4月23日-1926年1月30日)是一位丹麦科学家,曾经获得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大众传播
大众沟通也称大众传播,指一群人经由一定的大众传播工具(报纸、电台、电视、电影等)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的过程。大众沟通的传送者通常是较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结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
-
社会定型
社会定型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关于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的较为固定、概括的印象或思想模式。如认为某国国民勤劳、节俭,某民族成员性情豪放,某阶层人士气量狭隘等等。这种定型化认知方式,虽可简化和加速人们对某一群体或阶层所属成员的认识过程,但也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做出错误的判断。
-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指群体中多数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与规范,其自觉其所处的群体地位群体意识反映着群体成员的态度。米尔斯曾经认为,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存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合理地、自觉地了解自我的群体利益。
-
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
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例如,成年人学画、习字时的临摹,儿童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等等。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使原来潜伏的行为表现出现;习得新的行为动作。
-
强化感情模式
强化感情模式指认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建立在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上的理论。刺激产生的情绪是积极的,评价就是积极的;反之亦然。中性刺激与积极情绪相关联,受到正强化,就会得到积极评价;反之则会得到消极评价,所谓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讲的社会行动,指互动而言。韦伯认为社会互动中含有一种企求他人予以某种行动反应的意义。米德接受这一见解,并主张社会互动包括两人以上的合作,将其行为指向社会目标。另外,所谓社会互动不仅存在于个体生活上,而且存在于团体生活过程中。
-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也叫社交距离。指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团之间的亲近与疏远程度,或有多少好感或反感。一般地说,越具有好感,心理距离越近。有人认为,除了心理上的社会距离外,还有表示文化差异的客观的社会距离。
-
动机的自我估量理论
动机的自我估量理论(theoryofmotivationalselfevaluation)是关于学习动机的一种理论。它重视自我估量在动机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社会上人们最重视的是能力,因此强调对能力的自我估量,主张"自信自己有能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自信自己能力高或低将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自信有能力将成为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
-
迁移
一般地说,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但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所以有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
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colorconstancy)即颜色知觉恒常性。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人们一般可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颜色,而不受照明条件的影响。黑林认为颜色知觉的恒常倾向是由于记忆色的影响。颜色恒常性可保证人对外界物体的稳定的辨认,具有明显的适应意义。
-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从社会交换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收益和代价应当是公平的,如果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们会感到内心不安,如果代价大大超过收益,人们会感到气愤。只有公平交换的条件下,人际相互作用才会长期保持下去。
-
“甜柠檬”心理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