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阴
概述:二阴:1.经络名,指少阴。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代号KI。
-
平翳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海底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屏翳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金门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下阴别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会阴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神田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后阴
后阴(anus)即“二阴”之“肛门”。肛门又名魄门、谷道。是大肠的下口,粪便排出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下髎
下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疾患:如腹痛,肠鸣,泄痢,尿血,尿闭,淋证,月经不调,痛经,阴中痒痛,带下,腰骶痛,少腹疼痛,肠鸣泄痢,大便下血,赤白带下,疝痛,阴痒,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小腹痛,现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疗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为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
阴阳之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阴中之太阴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二阴二阳
二阴二阳指少阴、阳明。《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王冰注:“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脾,外伤肺也。”
-
肾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肾的主要功能:(1)排泄作用:尿是肾功能活动的产物,其中所含排泄物种类多、含量大,多由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分泌而来。
-
产后狐惑
见清·陈笏庵《胎产秘书》。前后二阴溃疡称之为狐;狐惑即指前后二阴和口腔、咽部溃疡的病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产后狐惑症乃外感伤寒,邪传人里,寒变为热,里又不清,则湿热结为阴毒,流注大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久郁而生虫,渐蚀肛门,万难救一。宜十全大补,或补中益气加减治之。
-
尾骨下空
尾骨下空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学》(南京)。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②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
其下者引而竭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指下部,如腹部、二阴等部位;引,引导、通利;指病邪在下的病症用泻法、利法等疏导,使病邪从下而出。如阳明腑实出现痞、满、燥、实、坚(大便不通)的症状时,在针灸临床上常取天枢、支沟、丰隆、阳陵泉等来泻火通便。
-
肾开窍于二阴
“肾开窍于二阴”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和后阴(肛门)。因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这一功能的产生主要和命门之火的气化功能有关。只有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排泄才能各走其道。如肾水不足,可使大便干燥秘结,或小便量少;命门之火不足,又可引起泄泻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
郄阳
郄阳为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王注:“郄阳,谓浮郄穴上侧委阳穴也。”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穴在腘弯横纹委中央外侧,故名。俯卧取穴。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便秘、腋下肿、胸腹胀、腰背痛、腿足挛缩、瘈疭、癫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腰部扭挫伤、腓肠肌痉挛、癫痫、发热等。
-
重下窬
重下窬为经穴别名。出《医心方》。即中膂俞。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属足太阳膀胱经。膂:挟脊肌肉;俯卧取穴。有调下焦,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等。—般直刺1.0~
-
伤寒喉痹
伤寒喉痹为病证名。1.由冬伤于寒遗毒未尽,深陷厥少二阴经,致火毒炎喉,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或项外漫肿,咽喉闭塞,汤水难咽,语言难出(《病源辞典》)。治宜清余毒,消肿痛。可选用普济消毒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2.由寒邪直折所致的喉痹。
-
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
《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即《外科百效全书》。旧题明·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1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2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3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4为四肢、全身、皮肤外伤诸病。均先论证候,次述治法。
-
二阴一阳
少阴、少阳:二阴一阳指少阴、少阳。少阴为二阴,少阳为一阳。《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指阴胜于阳,肾水上凌。二阳者,足少阴肾经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灵枢·终治》:“刺热厥者,二阴一阳。”谓阴经针刺二次,用补法;刺阳经一次,用泻法。如此可使阴气盛而阳邪退,以治愈热厥。
-
马齿苋膏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马齿苋膏:处方:马齿苋功能主治:治杨梅遍身如癞,发背诸毒,顽疮、臁疮,久不收口,及湿癣,白秃、丹毒等。治面肿唇紧,捣汁涂之;主治:久恶疮。《丹溪心法附余》卷四:方名:马齿苋膏别名:大马齿膏组成:马齿苋(切碎,焙干,净)5钱,黄丹(飞)3钱,黄柏3钱,枯白矾3钱,孩儿茶3钱,轻粉1钱。
-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
-
太阳大络
太阳大络指三焦下合穴委阳。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穴在腘弯横纹委中央外侧,故名。俯卧取穴。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便秘、腋下肿、胸腹胀、腰背痛、腿足挛缩、瘈疭、癫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腰部扭挫伤、腓肠肌痉挛、癫痫、发热等。一般直刺0.5~
-
三阴三阳
概述:三阴三阳:1.经外奇穴名;一般灸3壮或温灸5~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之总称·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5.《伤寒论》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
-
玉海
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肾主二阴,膀胱的排尿功能与肾阳有密切关系。
-
畏强
畏强为穴名。见《绘图针灸易学》。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GVl)。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
-
畺尾
畺尾为经穴别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②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撅骨
概述:撅骨:1.骨骼名;见《针灸聚英》。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GVl)。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
-
四维散
概述:四维散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处方:人参一两,制附子、炒干姜各二钱,炙甘草一至二钱,乌梅肉五分至一钱。3克制法:上药为末,加水拌湿,蒸后烘干研匀。功能主治:功能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滑脱至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6克,温汤调下。
-
阴
5.男女前后阴。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活动的、外在的、温煦的、明亮的、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百科百效全书
《百科百效全书》外科著作。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旧题明·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一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二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三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四为四肢、全身、皮肤外伤诸病。均先论证候,次述治法和方药。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和石印本。
-
盛水
盛水①水气旺盛。《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杨上善注:“至,极也。肾者,阴之极也。阴气舍水,故曰盛水。”②雨和雪化为水的时期,也即春令。《素问·阴阳类论》:“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
肾合膀胱
肾合膀胱为脏腑相合之一。肾为水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属阴。肾与膀胱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肾主水,水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并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开合有度,排出尿液。肾阳虚则气化无权,即影响膀胱气化,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症状,体现两者相合的关系。
-
麻毒入营
麻毒入营病证名。指麻疹热邪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症见疹色紫黯,稠密成片,高热,烦渴,谵妄,神昏,痉厥,撮空,舌绛起刺,或口、鼻、二阴出血。治宜清营凉血。用清营汤或温瘟败毒饮加减,加服神犀丹。
-
开窍
2.治法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则从“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出发,提出“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肺气通于鼻”、“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之说。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九窍
九窍为人体部位名。即头部七窍及前、后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马莳注:“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
-
九道出血
九道出血专指儿科的出血性病证,又名九窍出血。出自《证治准绳·幼科》。亦有气虚而邪热乘袭,则血不得循流络脉,浮出诸经,也生失血之证。因热而出血者,宜清血止血,用十灰散合犀角地黄汤;因虚而出血者,宜补气以摄血,用大剂独参汤加龙骨、牡蛎之类,以防气随血脱。《张氏医通》卷十四:“是证非中毒,即跌仆受伤。
-
迴气
迴气为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②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
青苋膏
《外科大成》卷二:方名:青苋膏组成:马齿苋4两(研烂),青黛1两。功效:消肿止痛,退热。主治:由中下二焦风热所致的肾囊风,疙瘩作痒,搔之作痛,及妇人脐下连二阴生疮,状如马刀,痛出黄汁,食减身浮,二便涩滞。内再服八正散尤佳。制备方法:研匀。
-
润涸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润涸汤组成:熟地2两,白术1两,巴戟天1两。功效:大补肾水,兼补肾火。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熟地以滋肾中之真阴,巴戟天以补肾中之真阳,虽补阳而仍是补阴之剂,则阳生而阴长,不至有强阳之害,二者补肾内之水火,而不为之通达于其间,则肾气未必遽入于大小之肠也。
-
下阴
下阴为人体部位名,即前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二阴指外生殖器(前阴)和肛门(后阴)。见《素问·金匮真言论》。
-
手少阴窬
手少阴窬为经穴别名。出《医心方》。即中膂俞穴。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属足太阳膀胱经。膂:挟脊肌肉;俯卧取穴。有调下焦,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等。—般直刺1.0~
-
龟尾长疆
龟尾长疆为长强之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
-
水府
水府即膀胱。六腑之一。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腑、州都之官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与肾互为表里。肾主二阴,膀胱的排尿功能与肾阳有密切关系。
-
外科百效全书
《外科百效全书》为书名。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旧题明·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1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2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3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4为四肢、全身、皮肤外伤诸病。均先论证候,次述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