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点小牛肝菌

伞菌目牛肝菌科褐小牛肝菌属 可食用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中文学名

腺点小牛肝菌

拉丁学名

Fuscoboletinus glandulosus (PK.) Pom. et Sm.

中文别名

绒点褐孔牛肝菌

同物异名

Boletus glandulosus PeckSuillus glandulosus (PK.) Sing.

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或中等。菌盖直径3-8cm,扁平至近平展,浅橙褐色至棕红褐色,光面光滑,粘,边缘内卷,延伸且附菌幕残片,其下子实层不育。菌肉橙黄色,伤处不变色,中部较厚,无明显气味。菌管黄色至土黄色,伤处不变色。菌管黄色至土黄色,伤处不变色,不易剥离。管口角形,每毫米0.5-2个,放射状排列,其上有黑色小腺点。菌柄圆柱形,长4-5cm,粗0.7-1cm,同盖色,表面有绒物而无腺点,内部实心。菌环常残留与盖边缘。孢子椭圆形,带浅黄色,7-9.5μm×2.8-3.5μm。管侧囊体褐色,群生,细棒状,85-130μm×70-90μm。

图例

图 690 腺点小牛肝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担子

生态习性

春至秋季在松、云杉等林中地上群生或丛生。

分布地区

云南广东等。

经济用途

可食用。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