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粘褶菌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粘褶菌属 可药用木腐菌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中文学名

褐粘褶菌

拉丁学名

Gloeophyllum subferrugineum (Berk.) Bond & Sing.

中文别名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半圆形、扇形、无柄、木栓质,或基部小,2-5cm×2-10cm,厚5-9mm,常覆瓦状或相互边缘连接,锈褐,渐褪为灰白色,表面有绒毛渐变光滑,有宽的同心棱带,边缘薄而锐。菌肉茶色至锈褐色,厚1-3mm。菌褶宽2-6mm,间距1mm,往往分散,并不相互交织,褶缘薄变至锯齿状。菌丝浅褐色,壁厚,粗2.5-5μm,不分枝,无横隔。孢子短圆柱形,光滑,无色,6.4-8.9μm×2.6-3.5μm。

图例

图 1019 褐粘褶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冷杉、铁杉、松、云杉倒腐木上群生。

分布地区

福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海南广西吉林安徽甘肃西藏台湾广东云南等。

经济用途

此菌属木腐菌,常导致针叶树木材、原木、木质桥梁、枕木木材褐色腐朽。据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80%。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